说明:收录各省市地方标准 提供单次或批量下载
ICS65.020. 40 CCS B 61 DB61 陕西省地 方标准 DB 61/T 1980—2025 沙蒿木囊蛾防治技术规程 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control of Holcocerus artemisiae Chou et Hua 2025-04-18 发布 2025-05-17实施 陕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61/ T 1980—2025 目 次 前言 II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与定义。 虫情调查.. 5防治原则.. 6防治技术.. 2 7 防治效果检查 附录A (资料性) 沙蒿木蠹蛾形态特征和发生规律 附录B(规范性附录) 沙蒿木蠹蛾虫情、防治效果调查表 DB61/ T 1980- 0—2025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 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陕西省林业局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陕西省林业科学院、陕西省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总站、榆林学院。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高荣、张锡唐、刘世岐、毛晓东、李鹏飞、刘永华、石长春、李剑、郝新忠、 郭锦梅、赵学庆、孙婧瑜、马存平、柴红烨、超、刘晓莉、刘冬林、曹双成、齐昆、马博、任育欣、 党恬敏、李鲜花、程敏、李莉、张鹏 本文件首次发布。 本文件由陕西省林业科学院负责解释。 联系信息如下: 单位:陕西省林业科学院 电话:029-68292022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大白杨东路3号 邮编:710016 II DB61/T1980—2025 沙蒿木囊蛾防治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沙蒿木蠹蛾的虫情调查、防治原则、防治技术和防治效果检查等内容。 本文件适用于沙蒿木蠹蛾的综合防控。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LY/T1681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及成灾标准 LY/T2011林业主要有害生物调查总则 3 术语与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 1 沙蒿木蠹蛾 Holcocerus artemisiae Chou et Hua 又名沙蒿线角木囊蛾,节肢动物门昆虫纲鳞翅目木蠹蛾科线角木蠹蛾属昆虫,以幼虫危害沙蒿根或 干基部。形态特征及发生规律参见附录A。 4虫情调查 4.1调查时间 每年调查3次,分别在4月~5月越冬幼虫开始活动后,5月~8月老熟幼虫化蛹、成虫羽化期间,9月 ~10月幼虫开始越冬前进行。 4. 2 调查内容 发生范围、发生面积、有虫株率、死亡株率、虫口密度 4.3调查方法 4.3.1踏查 在沙蒿集中分布区,设置踏查线路,对沙蒿枯死或长势不良的区域进行标记, 4.3.2虫害调查 1 DB61/ T 1980—2025 在标记区域,采用对角线法或平行线法选取样株≥30株,挖根统计调查幼虫数量;在样株周围半径 50cm、深10cm挖沙、过筛,统计数量;5月中旬~8月下旬设置虫情测报灯,于20:00至次日2:00进 行成虫诱集,统计成虫数量。 4.3.3数据记录 将各项调查数据填入附录表B.1、表B.2。 4.4危害等级 划分等级见表1。 表1 沙蒿木蠹蛾危害等级划分 危害程度 虫口密度(头/每株) 有虫株率% 死亡株率% 轻度 <1 <20 <10 中度 1~2 20-60 10~40 重度 ≥2 >60 >40 注:同时满足以上三个条件 5防治原则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通过虫情发生动态监测,以营林措施为基础,协调生物防治、 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等措施进行有效控制。 6防治技术 6.1营林措施 6.1.1改建混交林 在轻度或中度危害的沙蒿纯林内,栽植株行距大于等于6mx8m的樟子松等针叶树。在重度危害的 沙蒿纯林内,挖除死亡植株并除害处理,栽植沙柳、柠条、紫穗槐、踏郎等灌木。 6.1.2 平茬复壮 6.1.2.1平茬时间 每年11月至翌年3月。 6.1.2.2平茬方法 轻度或中度危害的林分平茬高度与地面持平。重度危害的林分茬口低于地表5cm。茬口平滑,平茬 后的枝干集中销毁,迹地封育保护。平茬周期3年~5年。 6.2物理防治 6.2.1杀虫灯 设置杀虫灯,6月上旬~8月上旬定期检查,并将诱杀到的成虫取出挖坑掩埋,深度大于30cm。 2 DB61/ T 1980—2025 6.2.2 性信息素 6月上旬~8月上旬悬挂装有诱芯的诱捕器,高度30cm~100cm,定期检查并将诱集到的成虫掩埋, 深度大于30cm。 6. 3 :化学防治 4月中旬~9月下旬,用25g/L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或2.5%溴氰菊酯乳油,或4.5%高效氯氰菊酯乳 油1000倍液1500倍液灌根,重度危害间隔15d进行二次防治。 7防治效果检查 7.1方法 设置大于等于30株沙蒿的标准地,逐株调查虫口密度、有虫株率、死亡株率。 7. 2 内容 7.2.1营林 措施实施后的第2年春季开始进行,调查填写表B.3。 7.2.2 物理 设置物理防治措施后的第2d开始,每日检查并将诱集到的成虫取出,调查填写表B.4。 7.2. 3 ,化学 防治后第10d开始进行,调查填写表B.3。 3 DB61/ T 1980—2025 附录A (资料性) 沙蒿木蠹蛾形态特征和发生规律 A.1沙蒿木蠹蛾形态特征 成虫:雄虫体长21.55±2.37mm,翅展42.86±5.34mm。雌虫触角黄褐色,线状,扁平,可达前翅前缘 2/3。下唇须较长,黄褐色,端部黑色钝圆,沿复眼方向弯曲,可达复眼1/2。头顶毛丛、翅基片及胸前 部灰褐色,靠近翅基部有两条黑色毛丛,呈“八”字形,胸后部有前白后黑两条横带,腹部浅灰褐色。前 翅顶角钝圆,前缘底黄褐色,有一列小黑点,臀前区中央微凹。前翅底黄褐色至灰褐色,翅基暗褐色; 中室之后、2A脉之前有一大的卵形白斑,较为明显,1A脉从白斑中间穿过;2A脉之后暗褐色;端半 部的网状条纹极细,端部翅脉间有数条暗色纵条纹;缘毛短,有黑褐色纹。后翅褐灰色,基部黄褐色, 无条纹,缘毛上黑褐色纹不明显。前翅反面暗灰色,前缘的一列黑点明显,端半部和缘毛的条纹隐约可 见,后翅反面无条纹。中足胫节1对距,足后胫节2对距。雌成虫个体比雄虫大,体长23.03±3.92mm, 翅展48.35±7.42mm。腹部较粗,圆筒形,轻捏腹部末端,有产卵管伸出。翅形和斑纹与雄虫相似,但 在飞行中鳞片易脱落,卵形白斑及黑色翅脉不如雄虫清晰。 卵:椭圆形,长轴长1.76±0.06mm,短轴长1.45±0.05mm,卵壳上有横纵脊纹。初产时卵壳外层裹 附着黑褐色黏着物,与沙蒿根部颜色相近;遗腹卵均未受精,同样有横纵脊纹,但颜色为白色,不能孵 化幼虫,直至干癌。 幼虫:初孵幼虫体长4.97±0.19mm,体色初为淡红色,之后颜色逐渐加深。老熟幼虫化蛹前红色体 色褪去,变为黄白色略带粉色。头部深褐色,前盾片黄色,每体节背线两侧有1对近方形的紫红色斑, 上生1根褐色刚毛,体侧至气孔线之间分布不规则紫红色斑。腹面淡色,胸足黄色,5对腹足,腹足趾钩 为单序全环式。 蛹:深褐色,被蛹,蛹长25.19±4.93mm,宽10.77±2.18mm。头、胸及翅芽黑褐色,头部前面有3 个小突起。腹部褐色,背面具成排锯齿,第1~5节,每节上有2行齿,前行齿粗大,后行齿细小,第6~ 8节,每节有1列齿,腹端齿突1对。 成虫 卵 幼虫 蛹 沙蒿木蠹蛾不同虫态 A.2沙蒿木蠹蛾发生规律 4

.pdf文档 DB61-T 1980-2025 沙蒿木蠹蛾防治技术规程 陕西省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1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309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1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DB61-T 1980-2025 沙蒿木蠹蛾防治技术规程 陕西省 第 1 页 DB61-T 1980-2025 沙蒿木蠹蛾防治技术规程 陕西省 第 2 页 DB61-T 1980-2025 沙蒿木蠹蛾防治技术规程 陕西省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人生无常 于 2025-10-18 14:47:50上传分享
友情链接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