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收录各省市地方标准 提供单次或批量下载
ICS25.040 CCSN10.19 DB50 重庆市地方标准 DB50/T1849-2025 自然公园生态环境智能监测技术规范 2025-08-15发布 2025-11-15实施 重庆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DB50/T1849—2025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 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广联达数字科技(重庆)有限公司提出。 本文件由重庆市经济信息化委员会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广联达数字科技(重庆)有限公司、重庆华地资环科技有限公司、重庆市林业 科学研究院、重庆建筑工程职业学院、重庆大学、控环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重庆科技大学、重庆信息 通信研究院、重庆对外经贸学院、重庆市物联网产业协会、重庆经开区生态环境和建设管理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谢刚、曾立民、宋英石、尹航、别牧、马可、曲垚、赵琨、李蒙、司洪涛、 朱冬雪、徐召雷、王科、陈本文、师贺雄、万里、肖继攀、李剑峰、晏致涛、谭桃川、谢金凤、张刘 玲、王雨朦、胡陶、张晓、陆生军、纪建华。DB50/T1849—2025 1自然公园生态环境智能监测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自然公园生态环境智能监测技术的系统架构、技术要求、监测指标体系、监测点布 设与监测方法等内容。 本文件适用于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生态修复区等自然生态环境智能监测技术工作。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 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3096-2008声环境质量标准 GB/T3838-202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T33027-2016森林生态系统长期定位观测方法 HJ664-2013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布设技术规范(试行) HJ193-2013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技术规范 HJ194-2017环境空气质量手工监测技术规范 HJ633-2012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技术规定(试行) HJ618-2011环境空气质量和的测试重量法 HJ623-2011区域生物多样性评价标准 HJ/T166-2004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NY/T1782-2009农田土壤墒情监测技术规范 QX4-2015气象台(站)防雷技术规范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自然公园naturalparks 指经国务院及其部门依法划定或确认,对具有生态、观赏、文化和科学价值的自然生态系统、自 然遗迹和自然景观,实施长期保护、可持续利用并纳入自然保护地体系管理的区域。 [来源:国家级自然公园管理办法(试行)] 3.2 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 所有来源的活的生物体中的变异性,这些来源包括陆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态系统及其构成的生 态综合体,包含物种内部、物物种外部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来源:HJ623-2011术语和定义3.1]DB50/T1849—2025 23.3 智能终端internetofthingsterminals 接收土壤、水体、空气、噪声、生物多样性等自然生态环境监测传感器组的监测数据,并按一定 规则策略,对监测数据进行智能判断的物联网硬件装置。 3.4 监测平台monitoringplatform 具备接收智能终端发送的实时监测数据、逻辑判断数据,且用于自然公园生态环境实时监测、预 警告警、日常监管和生态评价的软件系统。 3.5 监测系统monitoringsystem 由土壤、水体、空气、噪声以及生物多样性等自然生态环境监测传感器组、智能终端以及监测平 台构成的系统。 4缩略语 以下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 AI: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 API:应用程序接口(ApplicationProgramInterface) CRC:检测数据传输或存储过程中错误的技术(CyclicRedundancyCheck) Docker:基于操作系统层级的虚拟化技术的云端软件容器 JTAG:用于系统仿真、调试及芯片内部测试国际标准测试协议((JointTestActionGroup) Socket:网络中不同主机上的应用进程之间进行双向通信的套接字 TPS:软件系统每秒处理的事务数(TransactionsPerSecond) UART:一种串行、异步、全双工的通信协议(UniversalAsynchronousReceiver/Transmitter) WEBSERVICE:一种用于分布式的交互操作的低耦合应用程序 5系统架构 5.1系统概述 由感知部件、智能终端及网关、监测平台构成。用于实现对自然公园土壤、水体、空气、噪声以 及生物多样性的实时监测、智能判断和日常日常监管。系统架构见图1。DB50/T1849—2025 3 图1自然公园生态环境智能监测系统架构 5.2系统组成 5.2.1系统架构分为感知层、传输层、数据层、支撑层和应用层。 5.2.2系统架构层次 其系统架构层次应满足如下要求: a)感知层由土壤、水体、空气、噪声、生物多样性前端传感器组、无人机遥测、生态环境监测 智能终端及网关组成; b)传输层由承载4G/5G/NB无线网络和有线网络的数据通讯网络组成,实现自然生态监测智能 终端与监监测系统的数据交互; c)数据层由自然生态基础数据、自然生态指标数据、自然生态实时监控数据、自然生态管理业 务数据以及相应大数据分析组件组成; d)支撑层由支撑监测系统运行所需的物联管理组件、电子地图、任务调度、安全服务、日志管 理、检索服务、可视化服务以及数据接口组件和中间件等组成; e)应用层由支持自然生态实时监控、预警告警、日常监管和综合评估等功能模模块或组件组成。 6技术要求 6.1智能终端要求 6.1.1工作条件要求 工作条件要求如下: a)工作温度:应满足在-10℃~70℃温度范围内正常工作; b)环境湿度:应满足在20%~95%湿度范围内正常工作;DB50/T1849—2025 4c)电源:智能终端应优先采用太阳能供电方式,一般情况采用220V,50Hz交流电源或者采用 与智能终端匹配的直流电源。 d)防雷等级:符合QX4-2015中4.3条要求; e)防护等级≥IP65。 6.1.2安全性要求 工况安全应满足如下要求: a)泄漏电流≤0.5mA; b)绝缘电阻(冷态)≥2MΩ; c)电气强度(冷态):应能承受50Hz,1250V交流电压,历时1min,无击穿闪烁现象。 6.1.3可靠性要求 智能终端在工作条件下的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MTBF)应不小于5000小时。 6.1.4通讯要求 通讯应满足如下要求: a)具备4G/5G/NB无线或有线通讯功能,且能与生态监测平台进行实时数据交互; b)具备心跳、校时、配置、状态、告警、应答等报文的MQTT、HTTP、TCP/IP的通讯协议; c)具备串口或USB接口通讯功能,应能在通讯传输发生故障时,能读取48h的物联网终端监 测数据。 6.1.5功能要求 功能要求如下: a)应具备各类生态感知传感器实时采样的功能,且采样周期可动态配置; b)应具备逻辑运算和判断功能,实现生态指标异常的智能判断; c)应具备无线或有线传输功能,实现智能终端的实时监测数据和实时逻辑判断数据上传至监测 平台; d)应具备与监测平台远程配置域名/IP地址、通讯端口、报警阀值等初始化参数和本地串口配 置初始化参数的功能; e)应具备48h智能监测数据存储功能,且能在传输网络正常情况下由监测平台调用其存储的 监测数据; f)宜具备AI人工智能算法功能,实现生态指标异常的AI人工智能判断。 6.2监测平台 6.2.1功能要求 功能要求如下: a)应具备各类自然生态指标智能监控终端发送数据的采集、分析和存储功能; b)应具备土壤、水体、空气、噪声、生物多样性指标的实时监测功能; c)应具备土壤、水体、空气、噪声、生物多样性指标超出阈值的异常告警功能; d)应具备自然公园生态环境日常监督、管理、巡查、统计和分析功能; e)依据各类自然生态指标和权重,应具备各类自然生态环境实时监测数据分析和评价的功能, 且宜自动生成分析报告; f)宜对前端视觉感知终端采集的动物、昆虫图像进行存储和管理,建立专题数据库;

.pdf文档 DB50-T 1849-2025 自然公园生态环境智能监测技术规范 重庆市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3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309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3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DB50-T 1849-2025 自然公园生态环境智能监测技术规范 重庆市 第 1 页 DB50-T 1849-2025 自然公园生态环境智能监测技术规范 重庆市 第 2 页 DB50-T 1849-2025 自然公园生态环境智能监测技术规范 重庆市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人生无常 于 2025-10-12 17:15:32上传分享
友情链接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