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收录各省市地方标准 提供单次或批量下载
ICS65.020.30 DB15 B41 备案号:11137-20mo 内蒙古自冶区地方标准 DB15/T350---2000 羊狂蝇帕病防制技术规程 The Rule fo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Oestrus Ovis 地方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2000--1120 发布 2000-12-20实施 内蒙古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15/T350--2000 前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加强羊狂蝇姐病(亦称羊鼻蝇病,俗称脑 期)防制工作的标准化管理,预防、控制和消灭羊狂蝇姐病,保护我区养羊业的健康发展,特制定本 规程。 本标准的附录A是提示的附录。 本标准由内蒙古自治区畜牧厅提围。 本标准起草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兽医厂作站。 本标雅主要起草人:李林川、宝音达赖、包玉山、张慧芳。 地方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内蒙古自治区地方标准 羊狂蝇病防制技术规程 DB15/T350--2000 The Rule fo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Oestrus Ovis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羊狂蝇姐病的诊断技术、防制措施和防制成果考核验收标准。 本标耀适用于内蒙古自治区境内饲养绵前和山羊的单位和个人。 2诊断技术 2.1病原 2.1.1羊狂蝇姐病是甜狂蝇属的羊狂蝇及幼虫引起的,主要侵害绵羊,直羊感染率相对较低。 2.1.2羊狂蝇星淡灰色、略带金属光泽,体长1012mm,形如蜜蜂,全身密生绒毛;刚产出-期幼虫呈 淡黄白色,长约1mm,前端有两个黑色的口前钩,体表丛生小刺;二期幼虫星椭圆形,长20~ 25mm,体表刺不明显;三期幼虫棕褐色,体长可达25~30mm,分12节,各节上具有深棕色的横带,背 面凸而光滑,腹面扇平有多行小刺,后端如刀切状,有两个黑色后气孔。各期幼虫均寄生于羊鼻腔及与 鼻腔相通的腔窦内。 2.2流行特点 2.2.1千燥、高温地区多发,牧区多丁农区,山羊感染率比较低,改良羊较本地易感染。 2.2.2羊狂蝇多出现于夏秋季节,在5~9月间炎热晴朗无风的午后飞翔活跃,将幼业产在羊鼻孔内 或鼻孔周围。雌蝇数日内能产出幼虫600个以上,产完幼虫后死亡。 2.2.3幼虫进入鼻腔,沿鼻粘膜移行,在鼻腔、额窦内寄生约9~10个月,成熟后再移向鼻孔,随羊 打喷嚏排出体外,落地化蛹,1~2个月后羽化为成蝇。在温暖的地区年可繁殖两代,寒冷地区年 一代。 2.3輪床症状 2.3.1成蝇侵袭羊群产幼虫时羊出现烦躁、拥挤,频摇头行为,以头部掩藏于另羊腹下或腿间或 以鼻孔抵于地面躲避。 2.3.2幼虫进入鼻腔移动或固着时,引起粘膜炎症、出匪、化脓,流出脓性分泌物,堵塞鼻孔,造成 呼吸困难。羊不断打喷嚏,摇头、不安,食欲减退,日渐消瘦。幼虫进入脑腔时,出现神经症状,终 致死亡。 3防制措施 3.1贯彻“预防为主”方针,加强饲养管理,经带打扫圈舍;在成蝇侵袭季节,对羊舍、卧盘定期期 杀虫药喷酒;有条件地区,在牧场上给羊群设蔽阴棚,减少或避免羊狂蝇的侵袭。 内蒙古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2000~11-20批准 2000-12-20实施

.pdf文档 DB15-T 350-2000 羊狂蝇蛆病防制技术规程 内蒙古自治区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4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309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4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DB15-T 350-2000 羊狂蝇蛆病防制技术规程 内蒙古自治区 第 1 页 DB15-T 350-2000 羊狂蝇蛆病防制技术规程 内蒙古自治区 第 2 页 DB15-T 350-2000 羊狂蝇蛆病防制技术规程 内蒙古自治区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人生无常 于 2024-10-27 06:20:19上传分享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