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收录各省市地方标准 提供单次或批量下载
ICS 65.020.01 B 05 DB13 河 北 省 地 方 标 准 DB 13/T 2275—2015 片麻岩山地修造梯田式耕地技术规程 2015 - 12 - 25 发布 河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2016 - 02 - 01 实施 发 布 DB13/T 2275—2015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 给出的标准起草。 本标准由河北农业大学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河北农业大学、平山县葫芦峪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保国、齐国辉、史薪钰、刘洋、张雪梅、郭素萍、马长明、李寒、张贵双、 赵志平、杨向天、焦书堂、韩宝深、牛存竹。 I DB13/T 2275—2015 片麻岩山地修造梯田式耕地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片麻岩山地修造梯田式耕地(以下简称造地)工程的规划和施工。 本标准适用于片麻岩山地修造梯田式耕地。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6453.1~16453.6-2008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程 GB/T 50363-2006 节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 JTG/T F30-2003 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JTG F40-2004 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DB13/T 84-1999 生态经济沟建设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梯田式耕地 在山地修造的具有宽4 m以上、上层疏松层厚度大于70 cm的、表层具有适于种植农作物的肥沃土壤 的阶梯式田面。 3.2 本底 修造梯田之前山场坡面的自然状况,主要包括土壤、坡度、植被、海拔、水文、地质以及水土流失 状况等。 3.3 小区 生态、土壤条件相近,连在一起进行各项田间管理作业的连片土地。 3.4 田坎 梯田外侧、连接两阶田面、支撑内侧田面的墙体。 3.5 1 DB13/T 2275—2015 切削田坎 在山坡上切削原坡面的土层或者岩石而形成的田坎。 3.6 堆积田坎 利用外来的土壤或母岩风化物压实堆积形成的田坎。 3.7 石砌田坎 在山坡上利用岩石浆砌或干垒而成的田坎。 3.8 田埂 在田坎顶部修造的高出田面拦截田面径流的土埂。 3.9 田面内倾角 梯田田面内外平面与水平线所成的夹角。 3.10 田面比降 梯田田面沿等高线向一个方向有规律降低的比值,多以‰表示。 3.11 拦水沟 山场坡面上沿等高线方向切断坡面、阻断并聚集地表径流的、具有一定深度、长度和比降的沟槽。 3.12 田内排水沟 梯田内侧靠近田坎下部修筑的、低于田面 20 cm~30 cm 的、与田面保持同样比降的、排除降雨时 不能及时渗入田内土壤中的多余径流的沟槽。 3.13 纵向排水沟 在山坡坚硬或者山脊处,由上向下修筑的、连接各个田内排水沟与下部沟谷排水道的、纵向的沟槽。 3.14 沟谷排水道 在山地沟谷处修筑的、顺沟道由上向下、排泄坡面径流的,较宽的石砌沟道。 4 规划 4.1 本底调查 2 DB13/T 2275—2015 4.1.1 地质 包括基岩类型、地质构造等。 4.1.2 土壤 包括土层厚度、土壤类型、土壤质地、土壤结构、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氮磷钾含量、土壤pH值、 土体构型、土壤生物等。 4.1.3 土地利用现状 主要包括土地利用类型、结构和程度。对规划区进行全面调查。 4.1.4 水土流失状况 包括土壤侵蚀类型、土壤侵蚀模数、地表径流量及分布、土壤持水特性等。 4.1.5 气候 包括年均气温、极端最高气温、极端最低气温、≥0 ℃和≥10 ℃的积温、年均降水量、10年一遇 最大降雨量、50年一遇最大降雨量、太阳辐射和无霜期等。 4.1.6 植被 包括主要植物种类、植被类型、植被覆盖度等。 4.2 规划原则 4.2.1 综合整治原则 “路、田、水、坡、林”综合整治是造地工程的关键原则,工程建设不仅应符合国家、行业、地方 有关现行标准和技术规范,而且应体现工程建设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必须道路畅通、农田优质、能灌能 排、坡面稳定、生态安全。 4.2.2 因地制宜原则 应根据当地自然资源特点、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土地利用状况,合理确定工程建设的内容和规模。 4.2.3 数量、质量并重原则 坚持数量、质量相统一,节约集约土地利用,提升造地质量。 4.2.4 生态优先原则 采取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法,统一协调,合理布局,防止造成新的水土流失。 4.2.5 效益统一性原则 应有利于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和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有利于水资源的节约、高效利用,有利于当地 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 4.2.6 先进性和实用性原则 工程应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确保工程实用安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 3 DB13/T 2275—2015 4.3 规划目标 路、田、水、坡、林配套完善,造地标准达到50年一遇不成灾,造地质量不低于周围耕地等级。 4.4 规划内容 4.4.1 造地工程 以小区为单元,进行造地工程规划。 4.4.1.1 田面 田面宽度根据坡度、利用方向和径流量来确定,缓坡宜宽、陡坡宜窄。坡度在5°~15°土层较厚 的土石山区、丘陵区山地,田面宽度以10m~30m为宜;坡度在15°~25°、土层较薄的土石山区,田面 宽度以4m~10m为宜。田面要外高内低,向内有2°~3°倾斜角;田面走向按自然坡形随坡就势布设, 田面沿等高线方向的比降为3‰~5‰。 4.4.1.2 田面土壤改良 造地后田内土层厚度应至少达到 50cm 以上,过沙(黏)土壤应通过掺黏(沙)等措施进行土壤改 良,掺沙、掺黏一般应就地取材,改良土壤质地,使其符合耕种要求;土壤培肥时,低肥力土壤施用有 2 机肥应不少于 30 000 kg/hm 。 4.4.1.3 田坎 田坎高度3m~5m。堆积田坎的高度不超过5m,倾斜角不超过40°;切削田坎的倾斜角不得超过42°; 石砌田坎的高度不超过3m,浆砌田坎的倾斜角不超过85°,石块干垒田坎的倾斜角不超过70°。土质堆 积田坎需采取护坡措施。 4.4.2 小区划分 按照坡度、高差、土壤、地形等,沿着大的山脊按沟域进行小区划分。 4.4.3 道路工程 各级道路应与小区、排灌系统、防护林系统、贮运设施及生活设施的规划布局相协调。一般包括主 路和作业路。道路施工按照JTG/T F30-2003和JTG F40-2004要求进行。 4.4.3.1 主路 直接与外界公路相通,贯穿全区,尽量能循环行驶。主路宽4m~6m。主路末端是断头路时,应在末 端修筑回车场。主路可以盘山而上或呈“之”形上山,其坡度小于7°~9°,转弯半径大于15m。主路可 以修成砂石路,有条件的地方可以修成混凝土或沥青油路面,主路靠山根一侧设置排水沟,外侧设置防 护林。 4.4.3.2 作业路 贯穿于沟内各小区或梯田各台面间的小型耕作机行驶道,宽3m。可根据需要顺坡修筑,一般修在分 水线上。 4.4.4 蓄水工程 4 DB13/T 2275—2015 山地造地须配合蓄水工程,主要包括坡面集雨工程和沟道塘坝蓄水工程。坡面集雨工程主要是集雨 池或集雨窖;沟道蓄水工程主要是塘坝。 4.4.4.1 集雨池及集雨窖 集雨池及集雨窖布设在有足够地表径流来源且有坚实基岩的地方,其位置应满足灌溉系统的水压要 求。包括汇水沟及沉沙池。在集雨区周围修建汇水沟,汇水沟宽、深30cm~50cm;在汇水沟与贮水设施 之间用沉沙池连接。沉沙池用砖、石和水泥衬砌,一般设计为矩形,宽1m~1.5m,长2m~4m,深1.5m~ 3 3 2m。集雨池容积应满足灌溉水量要求,一般宜为50m ~500m 。池壁可采用浆砌砖、浆砌石或混凝土浇筑 结构,砂浆抹面,并作防水处理。集雨池可设计为圆柱形或方形,池底部预留30cm~50cm深的死容积, 顶部预留50cm~100cm的超高值。集雨池(集雨窖)一般应设进水口、出水口、溢洪口等,进水口宜设 置拦污栅和沉沙池,沉沙池并作好防渗衬砌。集雨窖类型可修建井式集雨窖或窑式集雨窖。井式集雨窖 3 3 宜修建在来水量不大的地方,单窖容积一般为30m ~50m ;窑式集雨窖宜修建在有坚实的崖坎且需水量 3 较大的地方,单窖容积一般为100m 以上。池壁可采用浆砌砖、浆砌石或混凝土浇筑结构,砂浆抹面, 并作防水处理;进水口设置拦污过滤装置;窖盖可采用钢筋混凝土预置板、铁板等材料。 4.4.4.2 塘坝 2 3 2 3 每1km 山场修筑一座蓄水量30000m 以下的小塘坝,每2km 山场修筑一座蓄水量60000m ~100000m 的大塘坝。修筑位置参照DB13/T 84-1999,修筑质量参照GB/T 16453.1~16453.6-2008。 3 4.4.5 排水工程 包括坡面横向排水沟、坡面纵向排水沟和沟谷排水道。 4.4.5.1 坡面拦水沟 在山坡上部坡度较陡(>25°)、不能造地而建设生态防护林的坡面上,由上到下,每间隔50m左 右修筑一条横向切断地表径流的拦水沟,深、宽各50cm左右,沿水平线向一个固定方向保持3‰~5‰的 比降,与纵向排水沟连通。 4.4.5.2 田面横向排水沟 每条梯田内侧(靠山坡侧)修筑宽20cm~30cm、低于田面20cm、具有3‰~5‰比降的排水沟,与纵 向排水沟相连。 4.4.5.3 坡面纵向排水沟 在山脊处沿山脊由上而下修筑纵向排水沟,最大间隔不超过100m。上端与横向截流沟相连,中下部 与隔坡沟状梯田排水沟相通。排水沟宽40cm、深50cm,山脊较坚硬处直接下挖,松软处用石头铺设、水 泥浆砌或者用浇筑好的半圆形水泥排水管制作。 4.4.5.4 沟道排水道 沟道靠坡脚一侧,与道路结合在一起修筑排水道。排水道的宽深比为3︰2,用条石浆砌两壁。小沟 道排水道上部与纵向排水沟相连,下部与塘坝相连。大沟道排水道上部与塘坝、纵向排水沟相连,下部 与塘坝或河道相连。 4.4.6 灌溉工程 5 DB13/T 2275—2015 灌溉工程根据设计的灌溉方法主要包括水源、输水管道、蓄水池、主管道、支管道、毛管道和灌溉 出水端。片麻岩山地水源主要为集雨池(窖)、塘坝等。在山坡最高田面上部5m~10m处,按照灌溉要 3 3 求,修建蓄水池;蓄水池体积一般50m ~100m ;多为圆形,采用水泥钢筋浇筑池壁,顶部最好加盖;最 下部留有排沙口,下部留有30cm的沉沙空间;在离池底50cm左右处安装出水口;连接过滤器;再连接送 水主管道;上部距离池顶30cm处,安装进水口,外面连接输水管道。输水管道根据设计可采用无缝钢管 或PE管。主管道根据控制面积采用不同规格的PE管。 4.4.7

pdf文档 DB13-T 2275-2015 片麻岩山地修造梯田式耕地技术规程 河北省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2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2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DB13-T 2275-2015 片麻岩山地修造梯田式耕地技术规程 河北省 第 1 页 DB13-T 2275-2015 片麻岩山地修造梯田式耕地技术规程 河北省 第 2 页 DB13-T 2275-2015 片麻岩山地修造梯田式耕地技术规程 河北省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24 15:10:45上传分享
友情链接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