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1 DB11/T XXXX—2018 ICS 65.020 B 16 北 京 市 地 方 标 准 DB11/T 1602—2018 生物防治产品应用技术规程 白蜡吉丁肿腿蜂 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applying of biocontrol production Sclerodermus pupariae Yang et Yao (Hymenoptera: Bethylidae) 2018 - 12 - 17 发布 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2019 - 04 - 01 实施 发 布 DB11/T 1602—2018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北京市园林绿化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北京市园林绿化局组织实施。 本标准起草单位:北京市西山试验林场、北京格瑞碧源科技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陈倩、梁洪柱、宁少华、姚飞、赵洪林、梁晓梅、焦进卫、徐进、高升。 Ⅰ DB11/T 1602—2018 生物防治产品应用技术规程 白蜡吉丁肿腿蜂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白蜡窄吉丁的虫情调查以及白蜡吉丁肿腿蜂释放方法、防治效果调查和林间定殖情况 调查等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北京地区白蜡吉丁肿腿蜂的释放应用。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 白蜡吉丁肿腿蜂 Sclerodermus pupariae Yang et Yao 属于膜翅目(Hymenoptera)肿腿蜂总科(Bethyloidea)肿腿蜂科(Bethylidae) 硬皮肿腿蜂属 (Sclerodermus),是白蜡窄吉丁的重要寄生性天敌。形态特征参见附录 A。 2.2 白蜡窄吉丁 Agrilus planipennis Fairmaire 属于鞘翅目(Coleoptera) 吉丁甲科(Buprestidae),原名花曲柳窄吉丁(Agrius marcopoli Obenberger),是白蜡属(Franxinus)树木的重要蛀干害虫。形态特征参见附录 B,生物学特性参见 附录 C。 2.3 等距离布点放蜂法 equidistant release of wasps 间隔相等距离设置释放点,在每个点释放等量的白蜡吉丁肿腿蜂的方法。 2.4 按片布点放蜂法 massive release of wasps 大面积林区,根据害虫发生面积和发生程度,设置不同的白蜡吉丁肿腿蜂释放点和释放量的方法。 一般一亩地设置5个释放点。 3 虫情调查 3.1 标准地的设置和标准株的选择 按照不同的立地条件划定标准地。标准地内选择 30 株树作为标准株,逐一详查并做标记,若标准 地不足 30 株,应全部调查并标记。零散区域应每株调查,行道树隔株调查,片林采用五点法调查。 3.2 调查时间 1 DB11/T 1602—2018 白蜡窄吉丁成虫羽化之后,以 6 月下旬至 7 月上旬为宜。 3.3 调查内容 放蜂前,在标准株上从树干基部至树干 2m 处调查成虫当年“D”型羽化孔的数量。 4 释放方法 4.1 蜂的质量要求 释放的白蜡吉丁肿腿蜂体长 3.5mm 以上,爬行速度 15mm/s 以上,体色光亮。达此标准的白蜡吉丁 肿腿蜂数量达总量 90%以上。 4.2 释放适期 白蜡窄吉丁蛹期和低龄幼虫期各释放一次,即每年4月上旬至4月中旬和6月中下旬至8月。 4.3 放蜂条件 选择气温20℃以上,晴朗无风的天气放蜂。放蜂前后15天不得使用化学农药。释放后3天内若遇大 风、阴雨等天气应补充释放。 4.4 释放点布设 依林分类型和受害情况而异。可分别采用单株放蜂、隔株放蜂、中心放蜂、等距离布点放蜂和按片 布点放蜂法。 ——林木零星、分散受害采用单株放蜂法或隔株放蜂法; ——小面积、行道树受害采用中心放蜂法或单株、隔株放蜂法; ——大面积受害采用等距离布点放蜂法。山区植被茂密的,释放点与释放点之间的距离应控制在40m 左右;山区植被稀疏的,释放点与释放点之间的距离应控制在60m左右。平原地区大面积受害时,采用 按片布点放蜂法。 4.5 释放位置 将带蜂的指形管置于植株主干基部,或悬挂于树冠枝条上。 4.6 放蜂量 白蜡吉丁肿腿蜂和白蜡窄吉丁益害比3:1为宜。 4.7 贮存温度和时间 白蜡吉丁肿腿蜂适宜保存在通风干燥的房间内,温度不宜超过20℃,贮存时间不宜超过15天。 5 防治效果调查 5.1 调查时间 放蜂后翌年6月下旬至7月上旬,白蜡窄吉丁成虫羽化期结束之后。 5.2 调查内容 2 DB11/T 1602—2018 调查选定的标准株和对照树木树干基部至树干2m处“D”型羽化孔的数量。 5.3 效果计算 防治区羽化孔增长率、对照区羽化孔增长率、防治效果按照公式(1)、(2)、(3)计算。 6 林间定殖情况调查 6.1 繁殖期调查 当年放蜂30天后,选取受害树木,剖木检查树木内蜂的数量以及雌雄性比,并将雌蜂量与放蜂量进 行比较。一般雌蜂量为放蜂量2倍以上时,即判断为定殖成功。 6.2 越冬后调查 翌年春天选取受害树木,剖木检查树体内蜂的雌蜂量,并与上一年放蜂量进行比较,判断蜂在林间 定殖情况。一般雌蜂量≥放蜂量时判断为定殖成功。 3 DB11/T 1602—2018 AA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白蜡吉丁肿腿蜂形态特征 A.1 成虫 雌蜂体长4mm左右,分无翅型和有翅型。雄蜂体长2.5mm左右,绝大多数为有翅型。翅与腹末齐平, 体青铜色至黑色,触角比较短,肘状,13节,约为体长的1/3。头黑褐色方形。腹部背面可见7节,3~7 节两侧和产卵管末端有黄色刚毛。腹部各节之间有黄色长毛和短绒毛。前足腿节膨大,各足胫节上有一 端距,中足胫节外侧被短黄毛。 A.2 卵 乳白色半透明,长椭圆形,一端略大,长0.5mm左右,宽0.2mm左右。孵化前失去光泽,有的卵色略 微变黄。 A.3 幼虫 蛆形,乳白色,身上有白色脂肪斑,老熟后体长2.1mm左右,宽0.65mm左右,头尾部细尖。 A.4 蛹 离蛹,长椭圆形,蛹初期为乳白色,羽化前为黄褐色,外结白茧,丝质,致密,长4mm左右。 4 DB11/T 1602—2018 BB 附 录 B (资料性附录) 白蜡窄吉丁形态特征 B.1 成虫 体狭长,楔形,体长8.5mm~13.5mm。体铜绿色,具金属光泽;头扁平,顶端盾形;复眼古铜色、 肾形,占大部分头部;触角锯齿状;前胸横长方形比头部稍宽,与鞘翅基部同宽;鞘翅前缘隆起成横脊, 表面密布刻点,尾端圆钝,边缘有小齿突;腹部青铜色。 B.2 卵 淡黄色或乳白色,孵化前黄褐色。扁圆形,长径1mm,短径0.6mm。中部宽,中央微凸,边缘有放射 状褶皱。 B.3 幼虫 老熟时体长26mm~32mm,乳白色,体扁平带状;头小,褐色,缩进前胸内,仅现口器。前胸膨大, 中、后胸较狭,中胸具气孔。腹部10节,第1至第8节各有1对气孔,末节有1对褐色锯齿状尾针。 B.4 蛹 体长10mm~14mm,乳白色,触角向后伸至翅基部,腹端数节略向腹面弯曲。 5 DB11/T 1602—2018 CC 附 录 C (资料性附录) 白蜡窄吉丁生物学特性 C.1 寄主 白蜡树(Fraxinus chinensis Roxb.)、大叶白蜡(花曲柳)(F.rhynchophylla Hance)、洋白 蜡(美国红梣、毛白蜡)(F.pennsylvanica Marsh.)、绒毛白蜡(F.velutina Torr.)、美国白蜡(F. americana L.)和水曲柳(F.mandshurica Rupr.)等白蜡属的苗木、带皮原木、木材。其中洋白蜡和 大叶白蜡受害最重,因其树皮粗糙,易于白蜡窄吉丁在其上产卵。 北京地区常见白蜡属树木鉴别特征如下: ——白蜡树的花序生于当年生枝顶端,花无花瓣,叶片为小叶5~7片常见7片,小叶柄对生处膨大 无毛。 ——大叶白蜡的花序生于当年生枝顶端,花无花瓣,叶片为小叶5~7片常见5片,小叶柄对生处膨, 被锈色毛簇。 ——洋白蜡的花序生于去年生枝侧面,花先叶开放,嫩枝、叶密生绒毛,叶片为小叶5~9片,翅果 长3mm~7mm。 ——绒毛白蜡的花序生于去年生枝侧面,花先叶开放,嫩枝、叶密生绒毛,叶片为小叶3~7片,翅 果长1mm~3mm。 ——美国白蜡的花序生于去年生枝侧面,花先叶开放,嫩枝、叶无毛或有疏毛,小叶具柄长5mm~ 15mm,叶顶端短渐尖。 ——水曲柳的花序生于去年生枝侧面,花先叶开放,嫩枝、叶无毛或有疏毛,小叶近无柄,着生处 具锈色毛簇,叶全为对生。 C.2 生活史 一年 1 代,以老熟幼虫在韧皮部与木质部之间的边材坑道内越冬。4 月上旬开始化蛹,4 月中旬为 化蛹高峰,4 月下旬成虫开始羽化,5 月中旬为羽化高峰。5 月中下旬成虫开始产卵,6 月中旬幼虫孵化, 持续到 7 月上旬孵化结束。 C.3 生活习性 越冬幼虫多于蛹室内化蛹,蛹室距木质表层 2.8mm~3mm,深度在 5mm~6.3mm 之间,偶见上下相叠 蛹室。蛹室长 22mm~28mm,纵向分布。成虫羽化过程中,朝向胸腹面的孔啃咬略成圆弧形,背部孔略 成直线,形成整体略似字母“D”的羽化孔,大小在为 3.5mm×4.1mm 之间。羽化后停留 5~10 天再咬破 树皮脱出。成虫有明显的喜光和喜温暖的习性,,以晴朗无风天气的 9:00~13:00 最为活跃,常绕树冠 飞向阳面温暖处,每次飞行距离 8m~12m,高度不超过 1m~2m。阴雨或大风天气则栖止于叶柄及树皮裂 缝处,隐伏不动。若遇惊扰,则假死不动。成虫补充营养时,将被害叶片咬成不规则缺刻,每头成虫 1 2 天可食叶 0.45cm 。羽化后 7~10 天进行交尾,以 9:00~15:00 点较多,一生交尾多者达 3 次,交尾时 间持续 7min~15min;交尾后 7~9 天即可产卵,卵多产于阳光充足的干基和皮缝,每处产卵 1 粒,多 6 DB11/T 1602—2018 产于树干 2m 以下向阳面树皮缝中,卵期 10~12 天。每头雌虫平均产卵 68~90 粒。雌成虫平均寿命 21.6 天,雄虫 13 天。幼虫孵化后即取食寄主表皮,不久蛀入韧皮部危害形成蛀道。蛀道宽 3mm~4mm,深 2mm~ 2.5mm,坑道扁平、弯曲,深达边材,全长 9cm~16cm,呈“S”分布,蛀道内充满褐色沙粒状蛀屑和虫 粪。幼虫大量危害时,蛀道交错,蛀食方向为沿树干纵向发展。幼虫老熟后在蛀道末端,幼虫先向内蛀 食,后向外将靠近树皮一端咬薄形成蛹室并在其中越冬。 C.4 危害特征 以幼虫在树干木质部与韧皮部之间钻蛀危害为主。成虫羽化孔为直径 3mm左右的规则的“D”型, 开口多为向上或者向下;树木受害的第二年通常枝叶稀疏,主干经常有 5cm~10cm长度不等的竖向
DB11-T 1602-2018 生物防治产品应用技术规程 白蜡吉丁肿腿蜂 北京市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1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1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22 05:22:24上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