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收录各省市地方标准 提供单次或批量下载
ICS 65.020.01 B 30/39 黑 DB23 龙 江 省 地 方 标 准 DB 23/ T 2512—2019 黑木耳菌渣栽培滑子菇技术规程 点击此处添加标准英文译名 点击此处添加与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的标识 文稿版次选择 2019 - 12 - 13 发布 黑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2019 - 01 - 12 实施 发 布 DB23/ XXXXX—2019 前  言 本标准依据 GB/T 1.1-2009 的编写规则起草。 本标准起草单位: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牡丹江分院。 本标准由黑龙江省食用菌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牡丹江分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延锋、胡伟、杨峰山、王金贺、董雪梅、么宏伟、魏云辉、张荣芳、史磊、 刘姿彤、谷维、潘春磊、盛春鸽、张鹏、于海洋、宋佳鑫、贾桂波、赵鹤。 I DB23/ XXXXX—2019 黑木耳菌渣栽培滑子菇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黑木耳菌渣栽培滑子菇(光帽鳞伞pholiota nameko)的术语和定义、产地环境、品 种选择和质量要求、栽培季节、熟料栽培袋制作工艺、出菇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采后管理和生产 档案。 本标准适用于以黑木耳菌渣为主要原料栽培滑子菇。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3095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 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T 8321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GB 15618 土壤环境质量 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 NY/T 528 食用菌菌种生产技术规程 NY/T 1276 农药安全使用规范总则 NY 5099 无公害食品食用菌栽培基质安全技术要求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菌渣 菌渣是栽培食用菌后的培养料。 4 产地环境 生产场地宜选用易排水的砂壤土。水质应符合GB 5749的规定;大气应符合GB 3095的规定;土壤环 境质量应符合GB 15618的规定。 5 品种选择与质量要求 5.1 品种选择 应选用适于当地栽培、发菌出菇及转潮快、抗逆性强、优质、高产、商品性好的品种。 5.2 菌种质量 1 DB23/ XXXXX—2019 要求菌丝色泽一致、健壮,生活力强,无老化、退化现象,菌龄适宜。菌种生产应符合NY/T 528 的规定,质量应符合国家有关法规的规定。 6 栽培季节 每年3月~5月和9月~10月进行春、秋两季出菇栽培。 7 熟料栽培袋制作工艺 7.1 培养基配制 7.1.1 栽培基质 栽培基质主料为黑木耳菌渣、阔叶硬杂木屑、玉米芯、豆秸等,稻糠、麸皮等其他辅料应符合NY5099 规定。 7.1.2 参考配方 配方1:黑木耳菌渣50%,阔叶硬杂木屑30%,稻糠(麸皮)18%,石膏粉1%,石灰粉1%。 配方2:黑木耳菌渣40%,玉米芯40%,稻糠(麸皮)18%,石膏粉1%,石灰粉1%。 配方3:黑木耳菌渣30%,豆秸25%,玉米芯25%,稻糠(麸皮)18%,石膏粉1%,石灰粉1%。 7.2 菌袋制作 7.2.1 原料处理 菌渣的处理:选择污染较少的黑木耳菌渣,利用袋料分离机等机械将菌袋的塑料包装物分离出去, 将菌渣粉碎、晒干;玉米芯的处理:粉碎成粒径0.5cm~1.0cm的颗粒;豆秸的处理:粉碎成1.0cm~1.5cm 的小段。 7.2.2 原料预湿软化 菌袋制作前,需要提前12h~24h将黑木耳菌渣、阔叶硬杂木屑、玉米芯、豆秸等原料添加适当清水 或1%石灰水浸泡软化处理。 7.2.3 拌料与装袋 按照配方将原辅料过筛后一起加入拌料机,边加水边搅拌,使基质含水量达到55%~60%,搅拌 均匀。选用(16.0cm~16.5cm)×(35cm~38cm)聚乙烯塑料袋或聚丙烯塑料袋,进行机械装袋,装袋松 紧适度,袋高22cm为宜,每袋装料1.2kg~1.3kg。 7.2.4 灭菌 采用常压灭菌,温度达到100℃时,保持7h~8h,停火后再焖3h~5h;选用聚丙烯塑料袋的菌袋可 以采用高压灭菌,温度达到121℃~125℃,保持1.5h~2h,自然冷却至60℃以下出锅。 7.2.5 冷却 菌袋出锅后,迅速移至冷却室,自然冷却至28℃以下。 7.2.6 接种 2 DB23/ XXXXX—2019 待菌袋料温降至28℃以下时,将菌袋从冷却间移入接种室,进行无菌操作接种。 7.3 菌丝培养 将接种后的菌袋摆放到发菌室,接种后1d~7d菌袋料温控制在26℃~28℃,8d后降温至21℃~25℃, 20d后料温控制在16℃~20℃,避光,每天通风换气1次~2次,每次0.5h。培养期间,检查发菌情况, 有杂菌感染的菌袋,应及时处理。 7.4 转色管理 菌丝长满菌袋后, 加大通风量,保持菌袋料温为18℃~20℃,空气相对湿度75%~85%,给予一定的 散射光,培养至菌袋表面出现蜡黄色的蜡质层。 8 出菇管理 8.1 适时开口、搔菌 开口前2d,栽培室喷洒符合NY/T 1276 和GB/T 8321标准要求的消毒药剂,喷水增湿,使空气相对 湿度达85%。开口时,用高锰酸钾消毒好的刀片将菌袋一侧进行环割,去除塑料膜,然后用搔菌耙在料 面上每隔2cm进行横竖划线,深度1cm。温室大棚墙式栽培,菌袋一般码6层~8层高。 8.2 催菇期管理 开口、搔菌后,早中晚各通风10min,加大昼夜温差,白天控制在15℃~20℃,夜晚控制在5℃~10℃。 开口2d内,每天向空中、墙壁、地面少喷勤喷雾状水3次~5次,喷水后通风10min。2d后可以向料面上 适当喷水,保持培养料湿度为70%,空气相对湿度85%~95%,结合通风,给以适量光照刺激,10d~15d 可见菇蕾。 8.3 出菇期管理 当菌袋表面出现米黄色原基时,水分管理以向空间喷水保湿为主,以培养基表面和原基不干燥为宜。 温度要保持在10℃~18℃。幼菇菌盖长到0.3cm~0.4cm时,可以向菇体和料面上适当喷水,每天3次~4 次。 9 病虫害防治 9.1 防治原则 采用“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优先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必须使用化学防治 时,化学药剂应符合NY/T 1276 和GB/T 8321标准要求。 9.2 主要病虫害防治 9.2.1 主要病害防治 细菌性斑点病:做好温、光、水、气的调控工作,要注意控制水分,相当湿度不能过大;温度低时, 不能用冷水直接喷到菌盖上。控制此病可以用漂白粉或土霉素等进行化学防治。 黏菌性病害:可将菇床上发病部位培养料挖除,撤离菇棚,同时控制喷水,加强通风,增强光线, 防止栽培场所长期处于潮湿状态。 3 DB23/ XXXXX—2019 木霉病:要严把菌种关,搞好环境卫生,严格操作规范等可以有效防止木霉病的发生。化学防治可 采用多菌灵或甲基托布津等进行防治。 9.2.2 主要虫害防治 尖眼蕈蚊和菇蝇是滑子菇的主要虫害,提高栽培水平是防治滑子菇虫害的有效措施,认真做好培养 料的杀毒灭菌,杀死料中的幼虫和虫卵,搞好菇房内外的环境卫生,利用纱网进行防虫,利用诱虫灯进 行诱杀。化学防治可以选用高效低毒的拟除虫菊酯类农药进行防治。 10 采收和采后管理 10.1 采收标准 鲜品和盐渍用:滑子菇子实体菌盖长到1.5cm~2.0cm,菌膜即将开裂之前进行采收;干制品用:菌 膜开裂,菌盖开伞后采收。 10.2 采收方法 采收时应用手捏住菇体,轻轻转动拧下。 10.3 采后管理 采收后,及时清理表面残根,停水3d~5d,菌丝恢复后开始浇水,保持空气相对湿度85%~90%,加 大通风,适当加大昼夜温差。在头潮菇采收10d~12d可以采第二潮菇,整个生长周期可以采4潮~5潮菇。 11 生产档案 应建立生产档案,内容包括产地环境、品种选择和质量要求、栽培季节、熟料栽培袋制作、出菇管 理、病虫害防治、采收、采后管理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pdf文档 DB23-T2512—2019 黑木耳菌渣栽培滑子菇技术规程 黑龙江省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6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6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DB23-T2512—2019 黑木耳菌渣栽培滑子菇技术规程 黑龙江省 第 1 页 DB23-T2512—2019 黑木耳菌渣栽培滑子菇技术规程 黑龙江省 第 2 页 DB23-T2512—2019 黑木耳菌渣栽培滑子菇技术规程 黑龙江省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21 03:22:13上传分享
友情链接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