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收录各省市地方标准 提供单次或批量下载
ICS 65.020.20 B31 DB61 陕 西 省 地 方 标 准 DB 61/ T 1013—2016 小麦白粉病防控技术规程 Wheat powdery mildew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echnology procedures 2016 - 02 - 24 发布 陕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2016 - 05 - 01 实施 发 布 DB61/ T 1013—2016 前 言 本标准根据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提出。 本标准由陕西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杨凌现代农业产业标准化研究推广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强、王保通、康振生、陈宏、王亚红、文耀东、王渊、周永明。 本标准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负责解释。 本标准首次发布。 联系信息如下: 单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保学院 电话: 029-87092601 地址: 陕西省杨凌示范区邰城路 3 号 邮编: 712100 II DB61/ T 1013—2016 小麦白粉病防控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小麦白粉病防控技术的术语和定义、防控策略及技术要点。 本标准适用于不同生态区小麦白粉病的防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8321.7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七) GB/T 17980.22 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一)杀菌剂防治禾谷类白粉病 NY/T 613 小麦白粉病测报调查规范 NY/T 1276 农药安全使用规范 总则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白粉病 Wheat powdery mildew 由小麦白粉菌Blumeria graminis f.sp.tritici引起的小麦真菌病害。典型症状为病部表面覆有一 层白色粉状霉层。 3.2 包衣剂 Coating materials 是由农药、填料、助剂、警戒色组成的一种混合物,用于包裹种子,预防小麦苗期病虫害。 3.3 种子处理 Seed treatment 小麦播种前利用特定机械使用包衣剂对种子进行包衣或药剂拌种,以提高种子抗逆性、抗病性,预 防病虫害的方法。 4 4.1 防控策略 综合防治 综合考虑小麦生长期、温湿度环境、病虫害发生情况等,充分发挥自然天敌的控制作用,因地制宜 协调应用种植抗病品种、生态和农艺调控、种子处理、药剂防治等措施,有效控制白粉病。 1 DB61/ T 1013—2016 4.2 分区治理 渭北旱塬和秦岭北麓白粉病单发区,宜采取选用抗病品种、农艺调控、苗期预防和流行期药剂防治 等措施;关中灌区和陕南白粉病和条锈病混发区,宜采取兼防措施。 5 防控技术 5.1 预测预报 按照NY/T 613进行病害发生情况监测和调查,渭北旱塬和秦岭北麓小麦白粉病越夏区和早发区,小 麦播种后就要开展系统调查,确定药剂防治时期。 5.2 选种 根据小麦品种不同抗性,选用对白粉病抗、耐性较好的品种。 5.3 农艺调控 渭北旱塬和秦岭北麓地区等越夏区和秋苗重发区,适量适期播种,根据品种特性和播种期控制播量 适期晚播,减少秋苗发病和外传菌源。清除麦场路边自生麦苗,减少白粉病菌的越夏寄主数量。加强麦 田管理,合理密植、灌溉和施肥,避免密植、大水漫灌和偏施晚施氮肥,调节麦田生态环境,可以抑制 白粉病的发生。 5.4 5.4.1 种子处理 处理地区 渭北旱塬和秦岭北麓麦区越夏区和早发区,应在小麦播种前实施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控制小麦秋 苗白粉病发生,压低秋苗菌源量和越冬菌源量。 5.4.2 种子包衣 选用成分对白粉病有效的杀菌剂包衣种子,或小麦播种前,每50 公斤小麦种子选用2%戊唑醇种衣 剂30克等,利用专用机械对种子进行包衣。 5.4.3 药剂拌种 每50公斤小麦种子宜选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克,或戊唑醇等药剂,现拌现播。用量严格按 照农药推荐使用量使用,拌种时力求均匀,要求干拌,以免发生药害。 5.5 苗期防治 渭北旱塬和秦岭北麓麦区病害早发区,冬前发现发病中心和中心病团时应及时喷药防治。宜选用三 唑酮、烯唑醇等有效药剂,每亩用量为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克,或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50 克,或 12.5%烯唑醇悬浮剂40毫升,兑水15公斤~30公斤进行叶面喷雾。 5.6 成株期防治 渭北旱塬和秦岭北麓地区,病害发生早,要注意病害的早期预警,发现病害应及时防治;关中灌区 春季达防治指标时,应及时组织专业化机防队,采取应急防治措施。每亩可选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 100 克、或20%三唑酮乳油40毫升、或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50 克、或12.5%烯唑醇悬浮剂40 毫升、 2 DB61/ T 1013—2016 或40%腈菌唑可湿性粉剂10克、或43%戊唑醇悬浮剂10毫升~15毫升,兑水15 公斤~30 公斤,叶面喷 雾防治。进入穗期,宜结合赤霉病、蚜虫防治,采取“一喷三防”,控制小麦病虫危害。在病害发生严重 麦田,田间病叶率达到10%以上的,可在第一次用药后7天,再进行1次防治。 药剂使用应符合GB/T 8321.7和NY/T 1276的相关要求。 5.7 防效评价 田间药剂防治后,按照GB/T 17980.22的调查和计算方法,评估防治效果。结合田间病情发展情况, 当药后7天防效低于85%时,应及时进行二次田间防治,或补防漏防田块。 3

pdf文档 DB61-T 1013-2016 小麦白粉病防控技术规程 陕西省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5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5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DB61-T 1013-2016 小麦白粉病防控技术规程 陕西省 第 1 页 DB61-T 1013-2016 小麦白粉病防控技术规程 陕西省 第 2 页 DB61-T 1013-2016 小麦白粉病防控技术规程 陕西省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21 02:53:18上传分享
友情链接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