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S 65.150 B 52 DB34 安 徽 省 地 方 标 准 DB 34/T 336—2020 代替 DB34/T 336-2003 池塘蟹鳜混养技术操作规程 Polyculture technical operating specification of Chinese mitten-handed crab and mandarin fish in pond 文稿版次选择 2020 - 06 - 22 发布 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2020 - 07 - 22 实施 发 布 DB34/T 336—2020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 给出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 DB34/T 336—2003《池塘蟹鳜混养技术操作规程》。与 DB34/T 336-2003 相比,除编 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删除了生物饵料培养,(见上一版 3.3); ——删除了“施追肥”,(见上一版 7.2); ——增加了鳜鱼种质量要求,“来自有资质的水产良种场培育,体质健壮、无病无伤”(见 6.1); ——增加了“微孔增氧设备”和“增氧”方法,(见 3.4 及 7.5); ——增加了“养殖日志”,(见 7.8); ——增加了病害防治,(见第 8 章); ——修改了“池塘准备”为“环境条件”,(见第 3 章); ——修改了鳜“放养密度为 10~15 尾”,(见 6.3); ——修改了水草培植,“以伊乐藻为主,环沟内 1 月底到 2 月中旬前移植,株距 1 m~1.5 m,4 月初在环沟以外区域种植,每间隔 4 m~5 m,栽 2~3 行,株距 1~1.5 m。环沟以外区域的 60%面积,用围网拦好后同时种植轮叶黑藻。”(见 4.4); ——修改了蟹种来源 “选择具有资质的河蟹良种场培育的长江水系良种”,(见 5.1); 2 ——修改了河蟹种放养密度为“每 667m 放养 800 只~1200 只”,(见 5.4); ——修改了饵料投喂,(见 7.1.2); ——修改了“捕捞方法”,(见 9.2)。 本标准由滁州市农业农村技术推广中心提出。 本标准由安徽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滁州市农业农村技术推广中心、安徽海宝科技养殖有限公司、全椒县花溪湖特种 水产专业合作社、利辛县水产站、合肥金巢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滁州市南谯区长江水产良种繁育场。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凌武海、任信林、余红喜、杨中喜、周军、奚业文、范文鲁、卢守章、庄传宝、 郭成立、纪翠萍、秦道仓、钱克林。 I DB34/T 336—2020 池塘蟹鳜混养技术操作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池塘蟹(Eriocheir sinensis H.Milne-Edwards)和鳜(Siniperca chuatsi)混养 的环境条件、放养前准备、蟹种投放、鳜苗种投放、饲养管理、病害防治和捕捞销售等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池塘蟹和鳜同池混养。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11607 渔业水质标准 GB 13078 饲料卫生标准 GB/T 19783 中华绒螯蟹 NY 5051 无公害食品 淡水养殖用水水质 NY 5071 无公害食品 渔用药物使用准则 NY 5072 无公害食品 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 NY/T 5361 无公害农产品淡水养殖产地环境条件 DB34/T 331 中华绒螯蟹病害防治技术规范 DB34/T 2105 虾蟹养殖池塘微孔增氧技术操作规程 3 环境条件 3.1 环境 周围无污染源,电力有保障,交通方便;其它条件应该符合 NY/T 5361 的规定。 3.2 水源 水量丰富,水质符合 GB 11607、NY 5051 的规定。 3.3 池塘 3.3.1 面积与水深 2 2 面积 6670 m ~20000 m ,池深 1.5 m~2.0 m,水深 0.8 m~1.5 m。 3.3.2 池型与埂坡 池塘为东西向长、南北向窄的呈长条形状。坡度比为 1:2~3。 3.3.3 底质与环沟 1 DB34/T 336—2020 底质平坦,淤泥厚度不超过 0.1 m。池内四周开有环沟,沟宽 5 m~6 m,开挖沟深 0.5 m~0.7 m。 3.4 微孔增氧设备 设备选型和安装按 DB34/T 2105 的规定执行。 4 放养前准备 4.1 清塘消毒 2 清淤后,每 667m 用生石灰 75 kg~100 kg 化浆全池泼洒。 4.2 防逃设施 4.2.1 材料 沿聚乙烯平织网上纲,内侧缝塑料薄膜,薄膜厚 0.2 mm。 4.2.2 规格 高度 0.6 m~0.7 m,塑料薄膜宽度 0.3 m~0.4 m。 4.2.3 安装 沿池塘四周将防逃网下缘埋入池埂土中 0.2 m~0.3 m,每隔 2 m 用木、竹桩支撑。 4.3 施肥 2 消毒后 7天~10 天,每 667m 施生物肥 100 kg~300 kg,或钙镁磷肥加复合肥(1:1)15 kg~20 kg。 4.4 植草 4.4.1 以伊乐藻为主,环沟内 1 月底到 2 月中旬前移植,株距 1 m~1.5 m,4 月初在环沟以外区域 种植,每间隔 4 m~5 m,栽 2~3 行,株距 1 m~1.5 m。 4.4.2 环沟以外区域的 60%面积,用围网拦好后同时种植轮叶黑藻。 4.5 投放螺蛳 2 4 月初,每 667m 投放鲜活螺蛳 100 kg~200 kg。 5 蟹种放养 5.1 蟹种来源 选择具有资质的河蟹良种场培育的长江水系良种。 5.2 蟹种质量 规格整齐、体质健壮、无病无伤、经检疫合格的,规格为 120 只/kg~160 只/kg。质量应符合 GB/T 19783 的规定。 5.3 2 放养时间 DB34/T 336—2020 蟹种放养宜在 3 月中旬之前完成。 5.4 放养密度 2 每 667m 放养 800 只~1200 只。 5.5 放养方法 5.5.1 消毒 3 放养前用 10 g/m (mg/L)高锰酸钾溶液浸泡蟹种 10 min~20 min。 5.5.2 放养 蟹种应在水中浸 2 min~3 min 取出,放置 5 min 左右,再入水浸泡 2 min~3 min 取出,反复 2~ 3 次后,均匀投放到环沟中。 6 鳜鱼种投放 6.1 质量与规格 来自有资质的水产良种场培育,体质健壮、无病无伤。体长应≥5 cm。 6.2 投放时间 宜在 6 月中旬。 6.3 放养密度 2 每 667m 放养 10 尾~15 尾。 7 饲养管理 7.1 7.1.1 饲料投喂 饲料质量 选择粗蛋白含量不低于 30%的河蟹专用饲料,卫生指标符合 GB 13078 的规定,安全限量符合 NY 5072 的规定。 7.1.2 投喂 7.1.2.1 前期宜投喂粗蛋白含量 40%左右河蟹饲料,投喂量占河蟹体重的 2%~5%;中后期投喂河 蟹专用饲料,投喂量占河蟹体重的 5%~8%。 7.1.2.2 鳜鱼主要以池塘中自然生长的鲫、鳑鮍、麦穗鱼等野杂鱼为食。 7.2 水位调节 4 月以前,控制水深≤40 cm。5~6 月份滩涂水深逐渐加深到 50 cm~60 cm,7~8 月份加深至 70 cm~80 cm。 7.3 水质调节 3 DB34/T 336—2020 每 10 天(高温季节每 6 天~7 天)使用 1 次光合细菌等有益微生物制剂,用法及用量参照产品 使用说明。 7.4 定期注水 3~5 天加水 1 次,每次注水量为不超过 5 cm。 7.5 增氧 7.5.1 7.5.2 7.5.3 7.6 晴天凌晨开启微孔增氧机至翌日上午 8 时,中午 12:00~14:00 开机。 闷热天气从傍晚开机至翌日上午 8 时。 连续阴、雨天 24 小时开机。 水草管理 7.6.1 7.6.2 7.6.3 7.7 养殖期间水草总量应控制在池塘总面积的 50%~70%。 过多应予以人工或机械清除。 伊乐藻,宜在 5 月中旬刈割一次。 巡塘 检查防逃设施有无破损和漏洞,观察河蟹活动与摄食情况,水质变化,检查增氧设施。 7.8 养殖日志 做好生产记录,记录生产日期、天气、水温、投放的苗种、吃食生长、饲料、水质变化、疾病防治、 用药等情况。 8 病害防治 8.1 预防 8.1.1 8.1.2 8.2 定期使用 EM、光合细菌等微生物制剂改善水质。 保持饲料新鲜、足量。 治疗 常见蟹病治疗按 DB34/T 331 的规定执行,药物使用符合 NY 5071 的规定。 9 捕捞销售 9.1 捕捞时间 宜在 9 月份以后捕捞。 9.2 9.2.1 9.2.2 捕捞方法 用地笼等渔具先将河蟹捕捞上市。晚上捡拾上岸活动的河蟹。 11 月中下旬后,可干塘将剩余的河蟹一次性捕捞上市,鳜鱼需干塘捕捉,上市销售或转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DB34-T 336-2020 池塘蟹鳜混养技术操作规程 安徽省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8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8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14 07:58:32上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