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S 65.020 B 16 DB34 安 徽 省 地 方 标 准 DB 34/T 1945—2019 代替 DB34/T 1945-2013 小麦孢囊线虫病防控技术规程 Technical regulation for control of the Cereal Cystnematode 文稿版次选择 2019 - 12 - 25 发布 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2020 - 01 - 25 实施 发 布 DB34/T 1945—2019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 DB34/T 1945-2013《小麦孢囊线虫病防控技术规程》。与 DB34/T 1945-2013 相比, 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防治指标中增加了每 100 g 土壤中含有超过 10 个孢囊时需要防治(见 4.3.1); ——修改了药剂拌种部分防治药剂(见 4.3.2); ——修改了药剂灌根部分的施药时间(见 4.3.3); ——修改了附录 A 生活史中小麦孢囊线虫孵化高峰期(见附录 A.2.1) 本标准由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所提出。 本标准由安徽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所、宿州市植检植保站、颍上 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泗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滁州市农业农村技术推广中心、安徽省科技教育中心、 寿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阜南县植保植检站、宿州市埇桥区植保站、宿州市农业科学院、临泉县韦寨镇 农业综合服务站、阜阳市颍州区种子管理站、宿州市农业农村局、萧县农业农村局。 本标准起草人:迟元凯、戚仁德、赵伟、马书芳、朱德慧、徐辉、周宗玲、赵友邦、殷言军、胡凤 桂、王月英、马骥、吴岩松、汪涛、徐阿妹、张俊勇、赵其苍、胡冠麟、陶玲、查明方、张培培、刘敏 钦、李绍然、王路路、孙文勤、董璞。 本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DB34/T 1945-2013。 I DB34/T 1945—2019 小麦孢囊线虫病防控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小麦孢囊线虫病的防控原则和防控措施。 本标准适用于安徽省区域范围内小麦孢囊线虫病的防治。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8321(所有部分)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NY/T 1276 农药安全使用规范总则 3 防控原则 3.1 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不同麦区宜采取不同的防控策略,其中淮河以南麦区 以控制传播扩散为重点,同时辅以药剂拌种;沿淮及淮北麦区则以农业防治为基础,以药剂拌种为重点, 同时有条件的地方可辅以必要的药剂灌根。 3.2 农药的使用应符合 NY/T 1276 和 GB/T 8321 的要求。 3.3 小麦孢囊线虫病的症状和发生规律参见附录 A。 4 防控措施 4.1 4.1.1 农业措施 选用抗(耐)病品种 应选用对孢囊线虫抗(耐)性较好、通过安徽省品种审定或全国审定、适宜安徽种植的高产稳产优 质品种。 4.1.2 施肥与播种 无机肥与有机肥配合,合理施用氮肥和钾肥,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强植株耐病力。适期适量 适墒播种,播种后及时镇压。 4.1.3 轮作 与棉花、甘薯、大豆、水稻、玉米、油菜等非寄主作物实行 3 年 ~5 年轮作,能较好地控制病害 发生。 4.2 物理措施 1 DB34/T 1945—2019 4.2.1 清洁农机具 在安徽省中南部(合肥及以南)地区,重点对旋耕机等跨区作业的大型农机具进行管理,尤其是从 北方南下跨区作业的收割机,要及时清除履带、轮胎等部位携带的泥土及残渣,然后集中处理(焚烧、 深埋或喷洒阿维菌素后堆埋);在沿淮、淮北麦区,重点加强对旋耕机、播种机等农机的清洁,及时清 除机械上所携带的泥土及残渣,然后集中深埋或烧毁。 4.2.2 打捞浪渣 在沿淮及淮河以南稻麦轮作田,在麦田翻耕后、水稻插秧或播种前整(耙)田时,于下风口处打捞 浪渣,集中销毁,以降低田间孢囊量,同时可减少水稻纹枯病的菌核,减轻危害。 4.3 4.3.1 化学防治 防治指标 小麦播种前每克土壤中小麦孢囊线虫的卵量大于 10 粒,或每 100 g土壤中超过 10 个孢囊时需要 防治。 4.3.2 药剂拌种 播种前用 30%阿维·噻虫嗪悬浮种衣剂 560 mL~840 mL/100 kg,或用含有 3%阿维菌素的小麦拌 种剂按药种比为 1∶400 的比例均匀拌种,阴干后播种。 4.3.3 药剂灌根 有条件的地方在 2 月中下旬,小麦孢囊线虫孵化高峰期前,将阿维菌素、甲维盐等药剂加入灌溉 2 水中,结合灌水进行施药,用量为每 667m 用 1.8%阿维菌素或 1%甲维盐乳油 1000 mL~1500 mL。 2 DB34/T 1945—2019 AA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小麦孢囊线虫病的症状和发生规律 A.1 小麦孢囊线虫病的主要症状 小麦孢囊线虫为固定性根内寄生线虫,侵入小麦根系后,使小麦根部受到机械损伤和营养水分缺失, 导致受害幼苗矮黄,根分叉多而短,生长势变弱,严重影响小麦的正常生长。小麦孢囊线虫危害一般不 造成特异性症状,地上部症状主要表现为长势较差、分蘖少,植株矮化、成穗数较少,穗小粒小,地上 部的症状同缺肥、缺水症状相似。地下部在危害较轻时与健康根系无异,但在危害较重时,根部分支变 多,须根呈团状。每年 4 月~5 月 ,安徽省小麦抽穗扬花后,小麦根部会产生洋梨形或柠檬形的白色 雌虫或褐色孢囊,直径约为 0.5 mm~0.7 mm。 A.2 A.2.1 小麦孢囊线虫的发生规律 生活史 小麦孢囊线虫在安徽省每年发生一代。小麦收割后,当年新形成的孢囊逐渐进入滞育状态,虫卵在 孢囊中休眠,从而度过高温干旱等不利环境。秋季,在小麦播种后随着温度的降低,孢囊内的卵逐步发 育为 2 龄幼虫,经过 15℃以下的低温刺激后线虫开始孵化,因此,安徽境内冬前会有少量的小麦孢囊 线虫孵化、侵染。小麦孢囊线虫危害的高峰期为次年的 2 月下旬至 3 月上旬,随着小麦的返青与拔节, 小麦孢囊线虫会迅速孵化,并入侵小麦的幼根逐渐发育成小麦孢囊线虫的白色雌虫,白雌虫成熟、脱落 后即为孢囊。 A.2.2 温度 温度对小麦孢囊线虫的发生程度影响相对较小,但小麦孢囊线虫具有高温滞育习性,随着小麦收获 后温度的上升,虫卵在孢囊内逐渐休眠,度过高温干旱的夏季。另一方面,小麦孢囊线虫的发育又离不 开低温刺激,当年新形成的孢囊一般需要经在 15℃以下、持续 6 w 以上低温刺激,卵线虫才会孵化出 2 龄幼虫,但在 3℃以下线虫的发育与活动又会受到抑制。一般情况下,早春温度较高,线虫孵化早、 孵化快且孵化集中,造成的危害相对较重。 A.2.3 土壤质地 小麦孢囊线虫病的发生严重程度与土壤质地关系密切,一般在粘重的土壤中发病较轻,而在沙土和 沙壤土麦田中发病较重。 A.2.4 传播途径 小麦孢囊线虫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是土壤,近距离可通过田间流水、机械耕作、田间农事操作等传播, 远距离传播则主要通过河流、农机具跨区作业、飓风吹起的尘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pdf文档 DB34-T 1945-2019 小麦孢囊线虫病防控技术规程 安徽省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7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7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DB34-T 1945-2019 小麦孢囊线虫病防控技术规程 安徽省 第 1 页 DB34-T 1945-2019 小麦孢囊线虫病防控技术规程 安徽省 第 2 页 DB34-T 1945-2019 小麦孢囊线虫病防控技术规程 安徽省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14 07:52:53上传分享
友情链接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