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213 B22 宿 迁 市 地 方 标 准 DB 3213/ T1011—2019 瑞华麦 520 原种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Rules of the production technology for Ruihua wheat 520 basic seed 2019 - 08 - 30 发布 宿迁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2019 - 09 - 30 实施 发 布 DB3213/ T1011—2019 前 言 为更好、更快地完善“瑞华麦520”高产良繁技术体系,规范该品种的原种生产技术,保持纯度和 优良种性,使其能较长时间地应用于生产,特制订本标准。 本标准按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的规定编写。 本标准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宿迁市农业农村局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江苏瑞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宿迁市农业技术综合服务中心、宿迁市农畜产品质 量检测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金彦刚、杨超、张洪树、何井瑞、杜金河、程凤科、夏中华、杨永乐、任仰涛。 I DB3213/ T1011—2019 瑞华 520 原种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瑞华麦520”的术语和定义、原种生产、室内考种、田间管理、种子收获、保管和 检验、种子生产档案。 本标准适用于“瑞华麦520”原种生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3543.1-1995 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 总则 GB 4404.1-2008 粮食作物种子 第1部分:禾谷类 GB/T 17317-2011 小麦原种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NY/T 2859-2015 主要农作物品种真实性SSR分子标记检测 普通小麦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育种家种子 育种家育成的遗传性状稳定、特征特性一致的品种的最初一批种子。 3.2 原种 用育种家种子直接繁殖的或按原种生产技术规程生产的达到原种质量标准的种子。 4 原种生产 用三圃制、两圃制或株系循环的方法,生产纯度好、质量高的“瑞华麦520”种子,满足市场需求。 4.1 采用三圃制生产原种 采用单株(穗)选择、分系比较和混系繁殖,即株(穗)行圃、株(穗)系圃、原种圃的三圃制生产原种。 4.1.1 单株(穗)选择 4.1.1.1 单株(穗)选择的材料 1 DB3213/ T1011—2019 来源于本地或外地的原种圃、决选的株(穗) 行圃和株(穗)系圃、种子繁殖田。也可专门设置选择 圃,进行稀条播种植,以供选择。 4.1.1.2 单株(穗)选择的标准 植株性状、生育期、株型、穗型、抗逆性等主要农艺性状符合瑞华麦520的特征特性。 4.1.1.3 田间选择 4.1.1.3.1 株选:株选分两步进行,抽穗至灌浆阶段根据株型、株高、叶相、叶色、抗病性和抽穗期 等进行初选,做好标记。成熟阶段对初选的单株再根据穗部性状、抗病性、抗逆性和成熟期等进行复选。 4.1.1.3.2 穗选:在成熟阶段根据上述综合性状进行一次选择即可。 4.1.1.4 选择数量 瑞华麦520属于半冬性小麦品种,根据所建株(穗)行圃的面积,每公顷约需4500株或15000穗。田间 初选时应考虑到复选、决选和其他损失,适当留有余地。 4.1.1.5 室内考种 对入选单株(穗)在室内分株(穗)脱粒、考种,单株(穗)编号保存。 4.1.2 株(穗)行圃 4.1.2.1 建圃 经室内考种入选的单株(穗)种子在同一条件下按单株(穗)分行种植,建立株(穗)行圃。 4.1.2.2 播种 采用单粒点播或稀条播,行距20cm~30cm,株距4cm~6cm,按行长划排,排间及四周留50cm~60cm 的田间走道。每隔19个株(穗)行设一对照,四周设保护行和25m以上的隔离区。对照和保护区均采用 同一品种的原种。播前绘制好田间种植图,按图种植,编号插牌,严防错乱。 4.1.2.3 田间观察记载、鉴定 4.1.2.3.1 根据附录 A 进行。 4.1.2.3.2 在幼苗阶段、抽穗阶段、成熟阶段对主要性状进行观察记载,参考对照进行鉴定选择,淘 汰典型性不符合标准、有分离或发生变异的株(穗)行,并做标记。收获前综合评价,选优去劣。 a) 幼苗阶段:鉴定幼苗生长习性、叶色、长势、抗病性、耐寒性等; b) 抽穗阶段:鉴定株型、叶型、抗病性和抽穗期等; c) 成熟阶段:鉴定株高、穗部性状、芒、整齐度、抗病性、抗倒伏性、落黄性和成熟期等。对不 同的时期发生的病虫害、倒伏等要记明程度和原因。 4.1.2.4 收获 收获符合瑞华麦520典型性的株(穗)行,进行室内考种,分别脱粒、保管,下年种株(穗)系圃。 4.1.3 株(穗)系圃 4.1.3.1 建圃 经室内考种当选的株(穗)行种子,按株(穗)行分别种植,建立株(穗)系圃。 2 DB3213/ T1011—2019 4.1.3.2 播种 每个株(穗)行的种子播一小区,小区长宽比例以1:3~1:5为宜,面积和行数依种子量而定。播种 方法采用等播量、等行距稀条播,每隔9个小区设一对照。其他要求同4.1.2。 4.1.3.3 田间观察记载、鉴定 同4.1.2.3。同时应从严掌握典型性状符合要求的株(穗)系,杂株率不超过0.1%时,拔除杂株后可 以入选。当选的株(穗)系分区核产,产量不应低于邻近对照。 4.1.3.4 原种圃 将当选株(穗)系的种子混合稀播于原种圃,进行扩大繁殖,在抽穗阶段和成熟阶段分别进行纯度鉴 定,严格拔除杂株、弱株,并携出田外。及时收获,妥善保管。 4.2 采用两圃制生产原种 4.2.1 单株(穗)选择 同4.1.1。 4.2.2 株(穗)行圃 同4.1.2。 4.2.3 原种圃 将经室内考种决选的株(穗)行种子混合稀播于原种圃,进行扩大繁殖,其他方法同4.1.3.4。 4.3 采用株系循环法生产原种 从瑞华麦520原种圃或入选的株系圃中选取典型单株,建立不少于500个株行的株行圃,分别在苗期、 抽穗期、成熟期进行田间观察记载,淘汰不典型株行和单株,从每个入选株行中选择5株~10株典型株, 以备下年继续种成不少于500个株行的株行圃,所有入选株行的剩余植株混收用于原种生产,依此循环。 5 室内考种 室内考种应按以下要求: a) 对田间入选的单株(穗)材料,考查穗型、芒、护颖颜色和形状、粒型、粒色、籽粒饱满度、 粒质八个项目。在考种过程中,有一项不合格即行淘汰。 b) 对田间入选的株(穗)行材料,考查粒型、粒色、籽粒饱满度和粒质四个项目。符合原品种典型 性的,分别称重,作为决定取舍的参考。 c) 对田间入选的株(穗)系材料和对照,分区脱粒、称重,取样进行考种。考查项目同 b。但要从 严掌握,并增加千粒重和容重的测定。最后进行综合评价,决定取舍。 d) 为统一标准和减少人为误差,应固定专人,使用的仪器要经常检查校正。 6 室内考种 3 DB3213/ T1011—2019 田间管理应按以下要求: a) 原种生产应选择地势平坦、土质良好、排灌方便、前茬一致、地力均匀的地块,并注意两年(水 旱轮作两季)以上的轮作倒茬,忌施麦秸肥,避免造成混杂。 b) 播种前搞好种子精选、晾晒和药剂处理工作。精细整地,合理施肥,适时播种,确保苗全、齐、 匀、壮。 c) 各项栽培管理技术措施要合理、及时和一致。 7 种子收获、保管和检验 种子收获、保管和检验应按以下要求: a) 入选的株(穗)行、系和原种圃收获后,应在专场及时脱粒晒干,在收获、运输、晾晒和脱粒 等过程中,严防机械混杂。 b) 入库前整理好风干(挂藏)室或仓库,备好种子架、布袋等用具。脱粒后将入选的种子分别装入 种子袋,袋内外各附一个标签,并根据田间排列号码,按顺序挂藏。 c) 风干(挂藏)室或仓库要专人负责。储藏期间保持室内干燥,种子水分不超过 13%,应注意防止 虫蛀、霉变和混杂以及鼠、雀等危害。 d) 原种生产单位要搞好种子检验,并由种子检验部门根据 GB/T 3543.1~GB/T 3543.7 进行复检。 对符合 GB 4404.1 原种标准的签发合格证书;对不合格的原种,可根据情况,提出处理意见。 8 种子生产档案 建立原种生产档案,包括种子来源、生产时间、地点和数量、种子检验等资料。 4 DB3213/ T1011—2019 AA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小麦原种生产调查记载标准 A.1 物候期 A.1.1 出苗期 全区50﹪以上幼苗胚芽鞘露出地面1厘米时的日期(以“月/日”表示,以下均同)。 A.1.2 抽穗期 全区50﹪以上麦穗顶部小穗(不算芒)露出叶鞘,或在叶鞘中上部裂开见小穗时的日期。 A.1.3 成熟期 大多数麦穗的籽粒变硬,大小及颜色呈现本品种固有特征的日期。 A.1.4 生育期 出苗至成熟的天数。 A.2 形态特征 A.2.1 幼苗习性 分蘖盛期观察,分三级: a) 1 级 匍匐; b) 2 级 半匍匐; c) 3 级 直立。 A.2.2 株型 抽穗后根据主茎与分蘖处垂直夹角,分三类: a) b) c) A.2.3 1级 2级 3级 紧凑 中等 松散 夹角<15°; 介于“1”和“3”之间; 夹角>30°。 叶色 拔节后调查记载,分为深绿、绿和浅绿三种,蜡粉多的品种可记为“蓝绿”。 A.2.4 株高 从地面至穗的顶端,不连芒,以厘米计算。 A.2.5 芒 5 DB3213/ T1011—2019 分五级: a) b) c) d) e) A.2.6 1级 2级 3级 4级 5级 无芒 顶芒 曲芒 短芒 长芒 完全无芒或芒极短; 穗顶部有芒,芒长 5 毫米以下,下部无芒; 芒的基部膨大弯曲; 穗的上下均有芒,芒长 40 毫米以下; 芒长 40 毫米以上。 穗型 分五级: a) b) c) d) e) A.3 1级 2级 3级 4级 5级 纺锤形 椭圆形 长方形 棍棒形 圆锥形 穗子两头尖,中部稍大; 穗短,中部宽,两头稍小,近似椭圆形; 穗子上、下、正面、侧部基本一致,呈柱形; 穗子下小、上大、上部小穗着生紧密,呈大头状; 穗子下大,上小或分枝,呈圆锥状。 抗逆性 A.3.1 抗寒性 发生旱情时,在午后日照最强,温度最高的高峰过后,根据叶片萎缩程度分五级记载: a) 1级 无受害症状; b) 2级 小部分叶片萎缩,并失去应有光泽; c) 3级 叶片萎缩,有较多的叶片卷成针状,并失去应有光泽; d) 4级 叶片明显卷缩,色泽
DB3213-T 1011-2019 瑞华520原种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宿迁市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0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0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12 23:06:20上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