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S 65.020 B 65 DB22 吉 林 省 地 方 标 准 DB 22/T 3163—2020 自然保护地信息化监测系统建设规范 Construction specifications for information monitoring system of nature reserves 2020 - 09 - 01 发布 吉林省市场监督管理厅 2020 - 09 - 20 实施 发 布 DB22/T 3163—2020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吉林省林业和草原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吉林省林业信息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顾寒琳、王牧原、王公博、程莹、靳军、高雪菘、郑鹏思、谢远飞、张斯达、 孙鹏宇。 I DB22/T 3163—2020 自然保护地信息化监测系统建设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自然保护地信息化监测系统的总体架构、前端感知、网络传输、数据管理和监测控制。 本标准适用于自然保护地信息化监测系统建设。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7798 地理空间数据交换格式 GB/T 28443 导航电子地图图形符号 GB/T 37025 信息安全技术 物联网数据传输安全技术要求 GB 50057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GB 50174-2017 数据中心设计规范 GB 50343 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 GB 50464 视频显示系统工程技术规范 CH/Z 9001 数字城市地理空间信息公共平台技术规范 LY/T 1662.2 数字林业标准与规范 第2部分:林业数字矢量基础地理数据标准 LY/T 1662.3 数字林业标准与规范 第3部分:卫星遥感影像数据标准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自然保护地信息化监测系统 information monitoring system of nature reserves 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对自然保护地各项因子、干扰和灾害数量、质量性状、利用状况及其变化方面 的监控和测定,反映自然保护地的资源信息时空动态变化过程的监测系统。 4 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 SNMP: 简单网络管理协议 (Simple Network Management Protocol) 4G: 第四代的移动信息系统 (the 4th 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5G: 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 (5th Generation mobile networks) 1 DB22/T 3163—2020 5 总体架构 总体架构图见图1。 图1 6 前端感知 6.1 遥感卫星监测 应符合LY/T 1662.3中的规定。 6.2 无人机监测 应具备以下功能: a) 信息采集与投放; b) 无人机主体、导航、有效载荷、现场控制、数据链、发放回收; c) 控制权移交; d) 一对多、多对一的地面站通信; e) 更换、搭载光学成像、测绘、投放、中继多种类型载荷。 6.3 地面视频监控 6.3.1 2 功能要求 DB22/T 3163—2020 应具备以下功能: a) 烟火、人员、车辆、生产工具、动植物分类识别与报警功能和人脸识别; b) 与遥感卫星、无人机、巡护系统融合的图像联动接力监控与管理; c) 关键路口流量统计; d) 自动触发拍摄、无线传输、图像抓拍、本地存储、声音采集、模拟动物发音、远程唤醒; e) 具有人、车、生产工具分类识别能力的识别前置。 6.3.2 部署要求 6.3.2.1 动保监测相机应主要部署在动物定居区域、经常出现区域、视野较为开阔的区域和相对重点 监测区域(如水源地、山洞等)。 6.3.2.2 人员、车辆、生产工具监测相机应部署在道路及人员经常出现区域。 6.4 生态因子物联网采集 6.4.1 功能要求 应具备以下功能: a) 风速、风向、温度、湿度、气压、降水量、辐射度、气象能见度、日照时数、蒸发、地温、冻 土、地面状态 13 个气象因子采集上传; b) 水文水质因子采集上传; c) 土壤因子采集上传; d) 物联网关管理功能,网关数据传输应符合 GB/T 37025 中的规定。 6.4.2 部署要求 生态因子物联网采集设备的部署位置应保证周边环境开阔,保证设备的感应面通风不受遮阴。周边 10 m范围内不宜有障碍物。 6.5 智能应用移动终端 应具备以下功能: a) 资源调查; b) 野生动物保护; c) 知识库; d) 信息通信与指挥。 6.6 供备电 6.6.1 6.6.2 6.6.3 供电距离较近时(如小于 1.5 公里)宜采用交流市电直接供电。 供电距离较远(如大于 2~4 公里)且用电负载较轻时宜采用太阳能或风光互补自然能发电方式。 根据实际情况,可将直流远供作为备选供电方式。 6.7 防雷接地 应符合GB 50057和GB 50343中的规定。 6.8 监测塔 6.8.1 应满足前端感知设备安装和维护人员安全作业的需要。 3 DB22/T 3163—2020 6.8.2 7 监测塔应优先改造利用现有的防火塔、信号塔。 网络传输 7.1 融合通信专有网络 应支持以下网络类型: a) 有线网络; b) 无线网络; c) 卫星网络; d) 微波网络。 7.2 通信网络管理 应具备以下功能: a) 分类别监控有线综合网络、无线综合网络、卫星通信网络、地面微波网络各个网元工作状态; b) 分类别的对各网元进行配置管理、故障告警、测试跟踪、软件升级; c) 分布式部署与多支多域管理; d) 集群通信与管理; e) 网络资产管理; f) SNMP 协议获取设备信息、性能数据和告警数据,集中统一管理; g) 对必要的网元设备软件版本更新、配置文件保存。 8 数据存储 8.1 基本存储 应具备以下功能: a) 数据入库、更新、数据整合、数据质检、数据维护; b) 数据分类、统计、分析,以及增删改等数据分析、编辑与图表输出。 8.2 地理空间信息存储 应符合GB/T 17798、GB/T 28443、CH/H 9001和LY/T 1662.2中的规定。 8.3 数据运行管理 应具备以下功能资产配置管理、集中监控管理、运维服务管理、综合管理功能。 9 监测控制 9.1 监测控制中心 监测控制中心的选址、建设应符合GB 50174-2017中B类数据中心的规定。 9.2 资源动态监测 9.2.1 4 高空资源监测 DB22/T 3163—2020 应具备以下功能: a) 对采集自然保护地的森林、草原、湿地、土地、建筑、水源、湖泊、地质、景观生物和干扰信 息进行数据导入、分类、对比分析; b) 自然保护地的资源征占用、流转、确权、报批管理; c) 运用遥感卫星、无人机与地面视频监控系统、巡护系统形成天、空、地联动; d) 自然保护地的执法管理; e) 资源数据分析、展示、图表输出。 9.2.2 生态因子监测与预警 应具备以下功能: a) 对采集的生态因子进行动态分类、全区域分析,具有图表显示、输出功能; b) 周期性自动分析与报表。 9.3 野生动物监测 应具备以下功能: a) 野生动物野外种群、种类信息采集、数据导入; b) 野生动物资源数据查询、展示、图表输出; c) 实现野生动物监控前端设备(野保摄像机)安全带宽策略管理。 9.4 植物监测 应具备以下的功能: a) 对森林、草原、湿地实时监测; b) 对古树名木等重点保护物种监测; c) 植物资源数据查询、展示、图表输出。 9.5 智能巡护管理 应具备以下功能: a) 记录移动终端的位置信息,和终端持有者信息; b) 巡护数据管理和巡护轨迹管理; c) 灾害或紧急情况时,可以发出告警。 9.6 视频显示 应符合GB 50464中的规定。 9.7 信息发布 应具备以下功能: a) 对自然保护地的动态资讯、法律法规和科普宣传信息进行分类; b) 栏目编辑; c) 实施视频转码与发布; d) 最新资讯、公告、信息快报、政策法规和科普知识发布。 9.8 外部系统接口 5 DB22/T 3163—2020 应能够提供二次开发接口,支持外部系统接入。宜选择的外部系统有气象系统、交通系统、应急管 理系统、医疗系统、环保系统、金融系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DB22-T 3163-2020 自然保护地信息化监测系统建设规范 吉林省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0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0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12 22:57:34上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