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S 65.020 B 16 DB2308 DB2308/T 065-2020 大豆根部主要病害化学杀菌剂减施增效 技术规程 2020-09-27 发布 佳木斯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2020-10-27 实施 发 布 DB2308/T 065—2020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 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佳木斯市农业农村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佳木斯市农业农村局组织实施。 本标准起草单位: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佳木斯分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姚亮亮、高雪冬、张茂明、顾鑫、杨晓贺、丁俊杰、刘伟、邱磊、赵海红、刘 俊刚、靳晓春、李如来、吴丽丽、王庆胜、孟庆英、李志民、李增杰、马瑞。 2 DB2308/T 065—2020 大豆根部主要病害化学杀菌剂减施增效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大豆根部主要病害化学杀菌剂减施增效技术措施。 本规程适用于佳木斯地区春大豆种植,达到对根部病害防治过程中杀菌剂减施增效目的。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4404.2-2010 GB 4285 粮食作物种子 第二部分:豆类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NY/T 496 肥料合理使用准则 通则 GB/T 8321 3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程。 3.1 大豆根部主要病害化学杀菌剂减施增效技术 根据土地状况及往年发病情况采用农业措施、施用根瘤菌肥及生物防治进行控制大豆根部病害的栽 培技术。 3.2 大豆根腐病 由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为主的多种镰刀菌,多种腐霉菌(Pythium Aphanidermatum) 和立枯丝核菌 (Rhizoctonia solani)以及疫霉根腐菌(Phytophthora sojae)等菌株引起的以根部 症状为主的大豆病害。 3.3 大豆胞囊线虫病 由病原为大豆胞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 Ichinohe)引起的根部症状为主的大豆病害。 3.4 抗病品种 经鉴定确认为大豆根腐病、胞囊线虫病抗性水平为中抗至高抗程度的大豆品种。 3.5 农业防治 利用改进的耕作栽培技术达到控制大豆根部病害发生和发展的方法。 4 大豆根部病害防治的原则 大豆根部病害防治以种植抗病品种及农业防治为主,利用生物农药代替化学农药为辅的防治原则。 3 DB2308/T 065—2020 5 品种选择与种子处理 5.1 品种选择 选择抗逆抗病性强的高产高品质推广品种。 5.2 种子精选 种子进行精选,剔除病斑粒、虫食粒及杂质。种子纯度、净度、发芽率、水分等符合 GB 4404.2-2010 中有关规定。 5.3 种子包衣 采用大豆根瘤菌剂进行拌种,种子包衣处理药剂使用应符合 GB 4285 和 GB/T 8321 中有关规定,包 衣方法参考种衣剂使用说明书。 6 地块选择 6.1 选用地势平岗、土壤疏松、排水良好、较肥沃的地块。 6.2 选择前茬为玉米、小麦等禾谷类或非豆科类作物地块,不宜选择荞麦、甜菜、向日葵等茬地块。 7 农业防治 7.1 轮作 适合与禾本科作物轮作 3 年以上,严禁大豆重茬、迎茬。 7.2 播期 适当晚播发病轻,当 5-10cm 土壤温度稳定通过 8-9℃时播种,并注意播深不能超过 5cm。 7.3 合理施肥 施足基肥、种肥,及时应用多元复合液肥进行叶面施肥,弥补由于根部病害吸收肥水的不足。 7.4 水管理 雨后及时排除田间积水,降低土壤湿度,减轻病情。 7.5 中耕 及时进行中耕培土,促进地上茎基部侧生新根的形成,恢复生机。 8 生物防治 采用 1000 亿芽孢/克的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每亩 20g,苗期喷施于茎基部。 4 DB2308/T 065—2020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大豆根部主要病害病原菌和症状的描述 A.1 大豆根部病害病原菌 A.1.1 大豆疫霉根腐病菌 Phytophthora sojae M.J.Kaufmann & J. W. Gerdemann,属鞭毛菌亚门疫霉属。异名P.megasperma Drechs.f.sp. glycineaT. Kuan & D. C. Erwin。(1)形态:①菌丝。幼龄菌丝无隔多核,老龄菌丝有 隔,菌丝分枝近直角,基部缩溢。②孢子囊。无色,呈倒梨形,大小(42~65)μm×(32~53)μm,孢子 囊萌发形成泡囊。③泡囊。泡囊壁很薄,内含大量游动孢子,很快伸长开裂。孢子囊有时直接萌发产生 芽管,其作用类似分生孢子或直接由顶端孔口释放出游动孢子,在老的空孢子囊内形成新孢子囊,也可 形成厚垣孢子。④游动孢子。多为肾形,一端或两端钝圆,侧面平滑,前面一根鞭毛,后面一根比前者 长4~5倍。有的游动孢子留在泡囊内,并在其内萌发,形成芽管穿过泡囊壁。 A.1.2 大豆镰孢根腐病 尖镰孢菌嗜管专化型 Fusarium oxysporum f.sp.tracheiphilum (E.F.Smith)Snyd.et Hansen,属 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座褐色或桔红色,粘稠状。小型分生孢子卵形,单胞无色。大型分生孢子镰 刀形,具 3~5 个分隔,无色,基部细胞脚状。厚垣孢子单生或双生,间生或顶生。[2]直喙镰孢 F.orthoceras Appel.et Wollenweber,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子座淡肉色或紫色。菌丝棉絮状,淡红色。 大型分生孢子圆筒形或纺锤形至镰刀形,3 个隔膜的大小 15~61×2.4~4.8(μm)。小型分生孢子 1~2 个细胞。厚垣孢子顶生或间生,多单胞,大小 6~14×~13(μm)。 A.1.3 大豆腐霉菌根腐病 Phthium ultimum Trow 属于真菌界真菌门鞭毛菌亚门藻状菌纲霜霉目,菌落在CMA上呈放射状。菌 丝发达,分枝繁茂,粗2.3-9.8μm。菌丝膨大体近球形,多间生,少数切生或顶生,直径14-32(平均23.4) μm。藏卵器球形、平滑,多顶生,较少间生,罕切生,直径13-30(平均22.4)μm。雄器囊状,弯曲, 多同丝生,无柄,紧靠藏卵器形成,偶有下位生和异丝生,7.7-15.5μm×5.5-10.3μm,平均10.87μm ×6.79μm;授精管明显可见,粗约1.5μm;每一藏卵器有雄器1(-2)个。卵孢子球形、平滑,不满器,直 径10-25(平均19.2)μm,壁厚0.9-2.8(平均1.92)μm,内含贮物球和折光体各一个。 A.1.4 大豆立枯丝核菌根腐病 Rhizoctonia solani Kuhn,属半知菌亚门菌丝有隔膜,初期无色,老熟时浅褐色至黄褐色,分枝 处成直角,基部稍缢缩。病菌生长后期,由老熟菌丝交织在一起形成菌核。菌核暗褐色,不定形,质地 疏松,表面粗糙。有性阶段为瓜亡革菌Thanatephorus cucumeris(Frank.)Donk,属担子菌亚门。自然 条件下不常见,仅在酷暑高温条件下产生。担子无色,单胞,圆筒形或长椭圆形,顶生2-4个小梗,每 个小梗上产生1个担孢子。担孢子椭圆形,无色,单胞,大小为6-9微米×5-7微米。 A.1.5 大豆胞囊线虫病 5 DB2308/T 065—2020 Heterodera glycines Ichinohe,属线虫门胞囊线虫属。胞囊线虫的雌雄虫形态不同,老熟雄虫体 细长线条状,毛部多向腹侧弯曲,体长 1.33mm;老熟雌虫体呈柠檬形,0.85×0.51mm,初白色后变为黄 白色。胞囊鸭梨状,浅黄色至褐色,长 0.6mm,表面有班纹。卵长椭圆形,0.175×0.043mm,藏于胞囊 或卵囊里。幼虫分四期。第一期幼虫在卵壳内发育脱皮一次为仔虫期;第二期幼虫圆筒形,雌雄形态相 似为侵染期;第三期幼虫圆筒形,雌雄可辨;第四期雌虫体形柠檬状,雄虫体形线条状。 A.2 田间症状 A.2.1 大豆疫霉根腐病 大豆各生育期均可发病。(1)苗期:苗期发病,在种子萌发前可引起种子腐烂;在种子萌发后,大 豆种子萌发生根时即可被病菌侵染,受害根及下胚轴呈棕褐色。出苗后由于近地表植株茎部出现水浸状 病斑,根或茎基部腐烂而萎蔫或死亡,根变褐,软化,直达子叶节。(2)成株期:成株期症状表现为先 下部叶片变黄,并向上扩展,随后上部叶片逐渐变黄并很快萎蔫,茎基有黑褐色凹陷条状病斑,并可向 上扩展延至10~11节位。发病轻时,症状常仅限于侧根腐烂,植株并不死亡,表现出矮化和轻度失绿, 症状与缺氮相似,病株荚数明显减少,空荚、瘪荚较多,籽粒皱缩。发病重时整株枯萎死亡,但植株不 倒伏,叶片不脱落。此时,剖开茎可见维管束变褐色。成株期发病植株的病茎节位也有病荚产生,其症 状为绿色,豆荚基部初期出现水浸状斑,病斑逐渐变褐并从荚柄向上蔓延至荚尖,最后整个豆荚变枯呈 黄褐色,种子失水干瘪。 A.2.2 大豆镰孢根腐病 病株根及茎基部产生椭圆形褐色长条形至不规则形凹陷斑,后扩展成环绕主根的大斑块,有的为害 侧根。该菌主要为害皮层,造成病苗出土很慢,子叶褪绿,侧根、须根少,后期根部变黑,表皮腐烂, 病株发黄变矮,下部叶提前脱落,病株一般不枯死,但结荚少,粒小。 A.2.3 大豆腐霉根腐病 主要危害幼苗,成株期也能发病。发病初期,仅仅是个别支根和须根感病,并逐渐向主根扩展,主 根感病后,早期植株不表现症状,后随着根部腐烂程度的加剧,吸收水分和养分的功能逐渐减弱,地上 部分因养分供不应求,新叶首先发黄,在中午前后光照强、蒸发量大时,植株上部叶片才出现萎蔫,但 夜间又能恢复。病情严重时,萎蔫状况夜间也不能再恢复,整株叶片发黄、枯萎。此时,根皮变褐,并 与髓部分离,最后全株死亡。 A.2.4 大豆立枯丝核菌根腐病 多发生在育苗的中、后期。主要危害幼苗茎基部或地下根部,初为椭圆形或不规则暗褐色病斑,病 苗早期白天萎蔫,夜间恢复,病部逐渐凹陷、溢缩,有的渐变为黑褐色,当病斑扩大绕茎一周时.最后 干枯死亡,但不倒伏。轻病株仅见褐色凹陷病斑而不枯死。苗床湿度大时,病部可见不甚明显的淡褐色 蛛丝状霉。 A.2.5 大豆胞囊线虫病 在大豆整个生育期均可为害。主要为害根部,被害植株生育不良,矮小,茎和叶变淡黄色,荚和种 子萎缩瘪小,基至不结荚。田间常见成片植株变黄萎缩,拔出病株见根系不发达,支根减少,细根增多, 根上附有白色的球状物(雌虫-胞囊),也是鉴别胞囊线虫病的重要特征。 6
DB2308-T065-2020 大豆根部主要病害化学杀菌剂减施增效技术规程 佳木斯市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6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6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12 12:50:00上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