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S 65.020 B 16 DB2308 DB2308/T 065-2020 DB2308/T 066-2020 大豆叶部主要病害化学杀菌剂减施增效 技术规程 2020-09-27 发布 佳木斯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2020-10-27 实施 发 布 DB2308/T 066—2020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 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佳木斯市农业农村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佳木斯市农业农村局组织实施。 本标准起草单位: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佳木斯分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姚亮亮、高雪冬、张茂明、顾鑫、杨晓贺、丁俊杰、刘伟、邱磊、赵海红、刘 俊刚、靳晓春、李如来、吴丽丽、王庆胜、孟庆英、李志民、李增杰、马瑞。 2 DB2308/T 066—2020 大豆叶部主要病害化学杀菌剂减施增效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大豆叶部主要病害杀菌剂减施增效技术措施。 本规程适用于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春大豆种植,达到对叶部病害防治过程中杀菌剂减施增效目的。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4404.2-2010 GB 4285 粮食作物种子 第二部分:豆类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T 8321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NY/T 496 肥料合理使用准则 通则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程。 3.1 大豆叶部主要病害杀菌剂减施增效技术 根据土地状况及往年发病情况采用农业措施、叶面遮盖剂及杀菌剂+助剂的方式进行控制大豆叶部 病害的栽培技术。 3.2 大豆灰斑病 由Cercospora sojina引起的叶部症状为主的大豆病害。 3.3 大豆细菌性斑点病 由Pseudomonas syringae pv.glycinea引起的叶部症状为主的大豆病害。 3.4 大豆霜霉病 由Peronospora man-schurica 3.5 引起的叶部症状为主的大豆病害。 大豆紫斑病 由Cercospora kikuchii Chupp. 引起的叶部症状为主的大豆病害。 3.6 抗病品种 经鉴定确认为大豆灰斑病、大豆细菌性斑点病、大豆霜霉病、大豆紫斑病抗性水平为中抗至高抗程 度的大豆品种。 3.7 农业防治 3 DB2308/T 066—2020 利用改进的耕作栽培技术达到控制大豆叶部主要病害发生和发展的方法。 4 大豆叶部病害防治的原则 大豆叶部主要病害防治以种植抗病品种及农业防治为主,利用生物农药代替化学农药为辅助的防治 原则。 5 品种选择与种子处理 5.1 品种选择 选用丰产性好、抗 1-3 种病害的大豆品种。 5.2 种子精选 种子进行精选,剔除病斑粒、虫食粒及杂质。种子纯度、净度、发芽率、水分等符合 GB 4404.2-2010 中有关规定。 6 地块选择 6.1 选用地势平岗、土壤疏松、排水良好、较肥沃的地块。 6.2 选择前茬为玉米、小麦等禾谷类或非豆科类作物地块,不宜选择荞麦、甜菜、向日葵、杂豆、麻 类等茬地块。 7 农业防治 7.1 轮作 适合与禾本科作物轮作 3 年以上,严禁大豆重茬、迎茬,合理轮作。 7.2 深翻地 前茬作物收割后及时进行深翻,并将病残体清出田外,减少菌源。 7.3 田间管理 在生长期间若发现病株应及时拔除,深埋或烧毁。 7.4 中耕 及时进行中耕培土,促进地上茎基部侧生新根的形成,恢复生机,减轻病情。 8 生物防治 采用大豆开花初期喷施叶面遮盖剂预防大豆叶部病害。每亩地喷施10斤。采用减少杀菌剂剂量 30-50%,并添加助剂的措施治疗叶部病害,具体助剂用量、使用方法按说明书进行。 4 DB2308/T 066—2020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大豆叶部主要病害病原菌和症状的描述 A.1 大豆叶部病害病原菌 A.1.1 大豆灰斑病病菌 Cercospora sojina Hara,属半知菌亚门尾孢属。分生孢子圆柱状或棍棒状,具隔膜1~11个,无 色透明,大小24~108×3~9µm。分生孢子梗5~12根成束从气孔伸出,无分枝,具0~3个隔膜,颜色褐 色。 A.1.2 大豆细菌性斑点病菌 Pseudomonas syringae pv.glycinea称丁香假单胞菌大豆致病变种(大豆细菌疫病假单胞菌),属 细菌。菌体杆状,大小0.6~0.9μm,有荚膜,无芽孢,极生1~3根鞭毛,革兰氏染色阴性。在肉汁 胨琼脂培养基上,菌落圆形白色,有光泽,稍隆起,表面光滑边缘整齐。 A.1.3 大豆霜霉病菌 Peronospora man-schurica (Naum.)属卵菌,霜霉目, 卵孢子球状、黄褐色、厚壁,表面光滑或有突 起物。孢囊梗二叉状分枝、末端尖锐,顶生一个孢子囊、无色, 椭圆形或卵形。病菌除为害大豆外,还为 害野大豆。病菌有生理分化现象, 美国鉴定出32个生理小种, 中国已鉴定出3个小种。最适发病温度为 20~22℃,10℃以下或30℃以上不能形成孢子囊,15~20℃为卵孢子形成的最适温度。 A.1.4 大豆紫斑病菌 Cercospora kikuchii Chupp.称菊池尾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子座小,分生孢子梗簇生,不分枝, 暗褐色,大小45~200×4~6(μm)。分生孢子无色,鞭状至圆筒形,顶端稍尖,具分隔,多的达20个以 上。 A.2 田间症状 A.2.1 大豆疫霉根腐病 大豆灰斑病对大豆叶、茎、荚、籽实均能造成危害,以叶片和籽实最重。子叶上病斑圆形、半圆形 或椭圆形,深褐色,略凹陷。叶片上病斑多为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中央灰白色,周围红褐色, 与健部分界清晰,这是区分灰斑病与其它叶部病害的主要特征。气候潮湿时病斑背面有密集的灰色霉层, 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严重时一叶片上可生几十个病斑,使叶片提早脱落。茎、枝和叶柄上 结荚后产生椭圆形或纺锤形病斑,中央褐色,边缘红褐色,后期中央灰色,边缘黑褐色,其上布满微小 黑点。荚上病斑圆形或椭圆形,形状颜色同叶上病斑。种粒上病斑圆形至不规则形,中央灰色,边缘红 褐色,形成蛙眼。 A.2.2 大豆细菌性斑点病 危害幼苗、叶片、叶柄、茎及豆荚。幼苗染病子叶生半圆形或近圆形褐色斑。叶片染病初生褪绿不 5 DB2308/T 066—2020 规则形小斑点,水渍状,扩大后呈多角形或不规则形,大小约3~4mm,病斑中间深褐色至黑褐色,外围 具一圈窄的褪绿晕环,病斑融合后成枯死斑块。茎部染病初呈暗褐色水渍状长条形,扩展后为不规则状, 稍凹陷。荚和豆粒染病生暗褐色条斑。 A.2.3 大豆霜霉病 病苗子叶无症,第一对真叶从基部开始出现褪绿斑块,沿主脉及支脉蔓延,直至全叶褪绿。以后全 株各叶片均出现症状。花期前后气候潮湿时,病斑背面密生灰色霉层,最后病叶变黄转褐而枯死。叶片 受再侵染时,形成褪绿小斑点,以后变成褐色小点,背面产生霉层。受害重的叶片干枯,早期脱落。豆 荚被害,外部无明显症状,但荚内有很厚的黄色霉层,为病菌的卵孢子。被害籽粒色白而无光泽,表面 附有一层黄白色粉末状卵孢子。 A.2.4 大豆紫斑病 主要为害豆荚和豆粒,也为害叶和茎。苗期染病,子叶上产生褐色至赤褐色圆形斑,云纹状。真叶 染病初生紫色圆形小点,散生,扩展后形成多角形褐色或浅灰色斑。茎秆染病形成长条状或梭形红褐色 斑,严重的整个茎秆变成黑紫色,上生稀疏的灰黑色霉层。豆荚染病病斑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较大, 灰黑色,边缘不明显,干后变黑,病荚内层生不规则形紫色斑,内浅外深。豆粒染病形状不定,大小不 一,仅限于种皮,不深入内部,症状因品种及发病时期不同而有较大差异,多呈紫色,有的呈青黑色, 在脐部四周形成浅紫色斑块,严重的整个豆粒变为紫色,有的龟裂。 6
DB2308-T066-2020 大豆叶部主要病害化学杀菌剂减施增效技术规程 佳木斯市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6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6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12 10:40:13上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