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S 65.020.01 CCS B 16 DB63 青 海 省 地 方 标 准 DB 63/T 1942—2021 青稞种子产地检疫规范 2021 - 08 - 18 发布 青海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2021 - 09 - 20 实施 发 布 DB63/T 1942—2021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 草。 本文件由青海省农业农村厅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青海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黄霞、徐元宁、李洪明、李云龙、李白家、吴玉栋、白惠义、王桂兰、马吉权、 王秀娟、徐淑华、秦建芳、谢春晖。 本文件由青海省农业农村厅监督实施。 I DB63/T 1942—2021 青稞种子产地检疫规范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青稞种子产地检疫的目标检疫性有害生物、繁育田环境要求、产地检疫、检疫处理、 签发证书、档案管理的程序和方法。 本文件适用对青稞种子进行产地检疫。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NY/T 2289-2012 小麦矮腥黑穗病菌检疫检测与鉴定方法 SN/T 1154-2002 毒麦检疫鉴定方法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检疫性有害生物 对受其威胁的地区具有潜在经济重要性、但尚未在该地区发生,或虽已发生但分布不广并已进行官 方防治的有害生物。 3.2 产地检疫 在生长季节对植物和在收获后储藏期间对产品所进行的检疫,包括田间调查、现场检查以及室内检 验、签证及疫情监督处理。 4 目标检疫性有害生物 包括以下: ——小麦矮腥黑穗病 Tilletia controversa Kühn; ——毒麦 Lolium temulentum L。 5 繁育田环境要求 1 DB63/T 1942—2021 环境要求包括: ——从未发生或近三年未发生本文件第 4 章所列目标检疫性有害生物; ——周边 1000 m 内不种植小麦和大麦类作物; ——水源无检疫性有害生物; ——有机肥无检疫性有害生物。 6 产地检疫 6.1 产地检疫受理 在播种前一月向当地农业植物检疫机构提交产地检疫申请,填写农业植物产地检疫申请书(见附录 A),选用种子应附有相关检疫证明。 6.2 田间检疫 6.2.1 检疫时期 拔节期、抽穗期、乳熟期分别进行1次田间调查。 6.2.2 检疫方法 按照附录B规定的田间识别要点进行田间检疫。 2 原原种繁育田应逐株调查检验。原种、良种繁种田棋盘式抽样检疫,样点面积为1 m ;大田面积小 2 2 2 2 2 2 于等于0.3 hm 设10点,面积0.3 hm ~1 hm 设15点,面积1 hm ~3 hm 设20点,面积大于3 hm 设25点以上。 对田间症状不能确定的样品,采回室内鉴定。 6.2.3 检疫记录 按附录C要求填写《农业植物检疫田间调查记录表》,保留典型症状样本和影像资料。 6.3 室内检疫 参见附录D规定的方法做室内检测,按附录E规定,填写《农业植物检疫实验室检测报告单》,留存 样本和影像资料,并对试验样品及用具做除害处理。当地检疫部门无条件检疫的,可将样品递交上一级 部门进行检测。 7 检疫处理 经田间检疫或室内检疫发现目标检疫性有害生物的,当地植物检疫机构按规定上报,并按附录F规 定,向繁种单位出具《农业植物检疫疫情处理通知书》。检疫机构指导繁种单位进行无害化处理。 8 签发证书 经产地检疫合格,由当地植物检疫部门签发《产地检疫合格证》。 9 档案管理 保存产地检疫的原始数据、表格、标本、图像等资料档案,保存期限不低于3年。 2 DB63/T 1942—2021 AA 附 录 A (规范性) 农业植物产地检疫申请书 表A.1给出了农业植物产地检疫申请书的内容,申请书附件见表A.2。 表A.1 农业植物产地检疫申请书 编号: 名称(盖章) 生产 地 址 单位 (个人) 联系人(签名) 邮政编码 联系电话 传 植物名称 真 产出用途 品种名称 见附件 种苗来源 见附件 种苗检疫证明编号 见附件 种植面积 总面积 预计产量 总产量 申请日期 种植地点 种植期限 从 批件发送方式 年 来人领取 月 日起,至于 年 月 特快专递邮寄 日止。 普通邮寄 表A.2 申请书附件 对应产地检疫申请书编号: 植物名称: 序号 品种名称 种苗来源 种苗检疫证明编号 种植面积 预计产量 1 2 3 4 5 合计 联系人(签名): 单位(个人)(盖章) 3 DB63/T 1942—2021 BB 附 录 B (规范性) 青稞目标检疫性有害生物田间症状识别 B.1 小麦矮腥黑穗病 B.1.1 分类地位 真菌界,担子菌门,冬孢菌纲,黑粉菌目,腥黑粉菌科,腥黑粉菌属。 B.1.2 危害特点 小麦矮腥黑穗病菌引起小麦矮腥黑穗病,青稞拔节后病株茎秆伸长受到抑制,病株明显矮化。病株 穗子较长,较宽大,小穗小花增多,病穗外观比健穗肥大,有鱼腥臭味,各小花最后都成菌瘿,就是冬 孢子堆,菌瘿黑褐色,籽粒为菌瘿所代替,严重减产,因病减产率一般为20%~50%,严重发生的高达75%~ 90%, 疫麦的出粉率和面粉品质也明显降低。 B.1.3 田间识别要点 病株矮化,高度为健株的1/4~2/3,在重病田可明显见到健穗在上面,病穗在下面,形成“二层楼” 的现象;分蘖增多,病株分蘖一般比健株多一倍以上;小花增多,病穗宽展、小穗紧密,芒外张;小花 成菌瘿。菌瘿黑褐色,近球形,较硬,不易压破,破碎后呈块状,有鱼腥味。在小麦生长后期,如水分 多,病粒可胀破,使孢子外溢,干燥后形成不规则硬块。 小麦矮腥黑穗病与其近似种小麦网腥黑穗病菌( Tilletia caries Tul)和小麦光腥黑穗病菌 (Tilletia foetida Liro)田间典型症状区别见表B.1。 表B.1 小麦矮腥黑穗病与小麦网腥黑穗病、小麦光腥黑穗病田间典型症状比较 症 状 小麦矮腥黑穗病 株 高 极度矮化,可为健株的 1/4~2/3 较健株稍矮 分 蘖 增多,可比健株多一倍以上 较健株略多 1. 病穗宽展,小穗、小花明显增多 1. 病穗略短,小穗、小花略有增多,颖 2. 病粒整个变为孢子堆(菌瘿) ,近球形,较硬 壳略开张 穗部特征 小麦网腥黑穗病、光腥黑穗病 2. 病粒整个变为孢子堆(菌瘿),麦粒 状,不硬,易破 B.1.4 传播途径 以菌瘿混杂在种子中间或者冬孢子附着在种子表面进行远距离传播。也可通过被冬孢子污染的包装 材料、运载工具等远距离传播。疫区的孢子可随着风雨、河水和灌溉水传到临近无病区。 B.2 毒麦 B.2.1 分类地位 4 DB63/T 1942—2021 植物界,被子植物门,单子叶植物纲,禾本目,禾本科,黑麦草属。 B.2.2 危害特点 毒麦籽粒在种皮和糊粉层之间有内生真菌寄生,产生毒麦碱等真菌毒素,人畜误食后发生中毒事故, 轻者头晕、昏迷、呕吐、痉挛,严重者因中枢神经系统麻痹而死亡。同时,严重影响小麦的品质和产量, 可导致青稞减产6.7 %~15.2 %。 B.2.3 识别要点 株高50 cm~110 cm,比青稞矮10 cm~15 cm;茎直立丛生,无毛光滑,具3节~4节,不易倒伏;叶 鞘较疏松,长于节间,叶鞘基部常呈紫红色;穗轴呈波浪形弯曲,每小穗有小花4朵~7朵,以5花为多, 排成两列;外稃椭圆形,顶端膜质透明,芒自顶端稍下方伸出,内稃与外稃等长,脊上具有微小纤毛; 颖果被内、外稃紧包,呈椭圆形,灰褐色,无光泽,紧贴于稃片内,不易剥落。 B.2.4 生活史 毒麦为一年生或越年生草本,以幼苗或种子越冬。在我国中北部地区,10月中下旬出苗,比大麦稍 晚,翌年5月底6月初成熟。毒麦的生活力很强,在室内贮藏2年仍有萌发力,在土内10 cm深处尚能出土。 B.2.5 传播途径 由落在土壤里的籽粒传播,主要以小穗、花混杂于原粮或种子间随原粮调运或者引种传播。 5 DB63/T 1942—2021 CC 附 录 C (资料性) 农业植物检疫田间调查记录表 表C.1给出了农业植物检疫田间调查记录表的内容。 表C.1 农业植物检疫田间调查记录表 名 受检 称 单位 (个人) 联 系 人 联系电话 植物名称 产出用途 品种名称 种苗来源 种苗检疫证明编号 生育期 调查面积 调查日期 调查地点 目标有害生物 调查方法 不需要实验室检验: 调查结论 备 需要实验室检验: 注 当事人 (签名) 检疫机构(盖章) 检疫员 年 月 日 (签名) 6 DB63/T 1942—2021 DD 附 录 D (资料性附录) 青稞检疫性有害生物实验室检验方法 D.1 小麦矮腥黑穗病 D.1.1 冬孢子形态特征 小麦矮化腥黑穗病菌的冬孢子为棕黄色至红棕色星球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具网状饰纹和无色到 淡色的胶质鞘,直径16 μm~25 μm,网脊高度较高,70 %集中在1.5 μm~2.5 μm,孢壁外包被有1.5 μm~5 μm的透明胶质鞘。在4 ℃~5 ℃,散射光条件下,置于2 %的水琼脂上,三周后开始萌发。萌发时形成先 菌丝(担子),在其顶端产生初生小孢子(担孢子),初生小孢子经“H”形交配后产生次生小孢子。 D.1.2 镜检鉴定 按照NY/T 2289-2012第8.2条要求,开展冬孢子镜检鉴定。 按表D.1鉴定区分小麦矮腥黑穗病菌及其近似种小麦网腥黑穗病菌、小麦光腥黑穗病。 表 D.1 小麦矮腥黑穗病与小麦网腥黑穗病、小麦光腥黑穗病冬孢子比较 类别 小麦矮腥黑穗病 网腥黑穗病 光腥黑穗病 冬孢子大小(μm) 16~25 14~20 网目直径(μm) 3~5 2~4 无 网脊高度(μm) 1.43~3 0.5~1.42 无 临界网脊高度指数值(μm) >0.95 ≤0.95 无 网脊特征 尖而长 钝而短 无 胶质鞘厚度(μm) 1.5~5 2 无 不孕细胞 无色至淡黄色 无色 冬孢子萌发温度(℃) 3~8,<10 15~22,<25 冬孢子产生的担孢子数 约 50 个 4~8 D.1.3 冬孢子萌发生理学鉴定 按照NY/T 2289-2012第8.3条要求,开展冬孢子萌发生理学鉴定。 D.1.4 Q-PCR检测 按照NY/T 2289-2012第8.4条要求,开展Q-PCR检测。 D.2
DB63-T 1942-2021 青稞种子产地检疫规程 青海省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2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2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10 11:17:21上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