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收录各省市地方标准 提供单次或批量下载
(19)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 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 号 202210853566.3 (22)申请日 2022.07.11 (71)申请人 北京理工大 学 地址 100081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5 号 (72)发明人 梁子璇 鲁冰洁 崔平远 朱圣英  徐瑞  (74)专利代理 机构 北京正阳理工知识产权代理 事务所(普通 合伙) 11639 专利代理师 邬晓楠 (51)Int.Cl. B64G 1/10(2006.01) G06F 30/20(2020.01) (54)发明名称 柔性探测器多约束附着可控锥生成方法 (57)摘要 本发明公开的一种柔性探测器多约束附着 的可控锥生成方法, 属于深空探测技术领域。 本 发明实现方法为: 通过对柔性探测器附着动力学 与约束建模, 将附着可控锥边界求解问题建模为 多约束附着 轨迹极限初始位置优化问题; 通过优 化求解固定高度各水平方向的极限初始位置, 得 到固定高度水平可控位置边界; 通过设定高度序 列并求解各高度对应的水平可控位置边界, 依高 度顺序连接各水平边界生成三维空间的柔性探 测器附着可控锥。 从可控锥中的任意位置出发, 柔性探测器能够在考虑柔性指向误差的容许控 制下, 到达小天体表面预定的着陆点, 且附着过 程中约束始终得到满足。 本发明能够支撑附着可 行初始位置选取, 使柔性探测器能够在小天体表 面预定着陆点附着。 权利要求书3页 说明书8页 附图3页 CN 115230991 A 2022.10.25 CN 115230991 A 1.柔性探测器多约束附着可控锥生成方法, 其特 征在于: 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 在着陆点坐标系下, 建立柔性探测器附着动力学模型, 以及附着过程中柔性探 测器所受敏感器视场约束和推力幅值及方向约束模型; 结合柔性探测器特性, 建立考虑柔 性形变的视场角和推力方向约束模型, 并设计加速 ‑减速两段式附着的推力控制策略, 利用 所述推力控制策略得到质心控制力方向的二阶锥约束; 步骤二、 将柔性探测器附着可控锥边界求解问题, 建模为多约束下柔性探测器附着轨 迹极限初始位置优化问题; 选取固定高度上不同水平方向的初始位置为优化指标, 基于优 化方法求 解不同方向的最大 水平初始 距离, 得到该高度上的可控位置边界; 步骤三、 选取着陆点正上方的最大初始高度为优化指标, 求解最大可行初始高度; 根据 所求最大初始高度和保证柔 性探测器安全附着的最小初始高度, 设定高度 序列; 步骤四、 基于步骤二所述固定高度可控位置边界求解方法, 求解步骤三所设高度序列 各高度上对应的可控位置边界, 依高度序列连接不同高度对应的可控位置边界, 得到多约 束下小天体柔性探测器附着的三维可控锥; 从可控锥内任意点出发, 柔性探测器能够在考 虑柔性指向误差的容许控制下, 到达小天体表面预定的着陆点, 且附着过程中敏感器观测 视场约束始终得到满足。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柔性探测器多约束附着可控锥生成方法, 其特征在于: 步骤一的 具体实现方法为, 定义着陆点坐标系oL‑xLyLzL, 以预定着陆点oL为原点, 小天体质心与着陆点连线方向为 zL轴, 小天体表面东向为xL轴, 表面北向为yL轴; 为保证柔性探测器附着平稳性, 附着过程 中, 柔性探测器的标称姿态水平, 即平行于着陆点系的xLoLyL平面; 敏感器光轴和推力器法 向轴的标称指向均垂直探测器平面, 即平行于着陆点系的oLzL轴; 着陆点系下, 柔 性探测器的附着动力学模型为 其中, r=[x,y,z]T为探测器质心位置, v=[vx,vy,vz]T为探测器质心速度, m为探测器质 量, ag=[agx,agy,agz]T为探测器所受小天体引 力, aω=[aωx,aωy,aωz]T为探测器因小天体自 旋而受的惯性力, u=[ux,uy,uz]T为探测器所受控制力, Isp为探测器推力器比冲, g0为地球 表面引力加速度; 柔性探测器的敏感器安装在柔 性探测器 腹部, 敏感器的视场角约束为 其中, rs为敏感器在着陆点系下的位置, es为敏感器光轴指向的单位向量(向上为正方 向), θsight为敏感器的视场角; 由于柔性探测器尺寸远小于其附着距离, 忽略柔性探测器质 心与敏感器的位置 差, 即rs=r; 柔性探测器的推力 器安装在柔性探测器的腹部和背部, 推力 器推力方向能够在其法向 轴附近预定范围内调整; 探测器背部的推力器主 要提供向下的推力, 其推力方向约束为 udown·edown≥||udown||cosθmax    (3)权 利 要 求 书 1/3 页 2 CN 115230991 A 2其中, udown为背部推力器的推力, edown为背部推力器法向轴指向的单位向量(向下为正 方向), θmax为推力器 推力方向与其法向轴的最大夹角; 探测器腹部的推力器主 要提供向上的推力, 其推力方向约束为 uup·eup≥||uup||cosθmax        (4) 其中, uup为腹部推力器的推力, eup为腹部推力器法向轴指向的单位向量(向上为正方 向); 对于背部和腹部的推力器, 有推力幅值约束 其中, umax为单个推力器的推力幅值上限; 无柔性形变的标称状态下, es、 eup和edown平行于着陆点系oLzL轴, 柔性变形导致敏感器 和推力器的指向偏离其标称状态的角度不超过δmax; 考虑柔性变形的影响, 视场角约束为 由柔性探测器的推力器配置及推力方向约束, 推力器推力在垂直探测器平面方向上有 较大分量, 为避免正负法向推力对消造成燃耗浪费, 规定柔性探测器背部和腹部的推力器 不同时开机; 柔性探测器背部推力器开机时, 探测器质心控制力向下, 方向约束为 柔性探测器 腹部推力器开机时, 探测器质心控制力向上, 方向约束为 设计柔性探测器加速 ‑减速两段式附着策略: 加速段, 背部推力器开机, 柔性探测器从 悬停位置出发加速下降; 减速段, 腹部推力器开机, 探测 器下降速度逐渐减小, 在着陆点处 实现末端速度为 零的软着陆; 由此, 质心控制力方向约束为如公式(9)所示的二阶锥约束 其中, t为时间, t0为附着初始时刻, t1为加速段与减速段的分界时刻, tf为附着终端时 刻。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柔性探测器多约束附着可控锥生成方法, 其特征在于: 步骤二的 具体实现方法为, 柔性附着可控锥为柔性附着轨迹可行初始位置的包络, 可控锥边界求解问题建模为柔 性附着轨 迹极限初始位置优化问题; 在固定高度z=z0上, 与oLxL轴夹角为 的水平方向的极 限初始位置优化问题建模为:权 利 要 求 书 2/3 页 3 CN 115230991 A 3

.PDF文档 专利 柔性探测器多约束附着可控锥生成方法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5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309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5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专利 柔性探测器多约束附着可控锥生成方法 第 1 页 专利 柔性探测器多约束附着可控锥生成方法 第 2 页 专利 柔性探测器多约束附着可控锥生成方法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思考人生 于 2024-02-07 20:35:39上传分享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