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收录各省市地方标准 提供单次或批量下载
  ICS 65.020 CCS B 115 安 34 3 徽 省 地 方 标 准 DBB34/T 373 37—20200 大豆 豆品种 种耐旱 旱性与 与耐热性评价 价体系 系 技 技术规 规程 Teechnical Procedure P of o Evaluattion Systeem of Drou ught and H Heat Tolerrance of Soyybean Gerrmplasms 2020-111-27 发布 布 2020-12-27 实施 实 安徽省市场 安 场监督管理 理局 发 布 DB34/T 3737—2020 前 言 本文件按照 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安徽农业大学提出。 本文件由安徽省农业标准化专业委员会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安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合肥市农业经济技术监督管理 总站、淮北双收种业有限责任公司、安徽永民种业有限责任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李佳佳、王晓波、邱丽娟、李英慧、刘章雄、张俊、张文明、汪明华、赵敬会、 邵文韬、程安东、黄岩、赵德军。 I DB34/T 3737—2020 大豆品种耐旱性与耐热性评价体系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大豆品种耐旱性与耐热性评价体系构建过程中的干旱胁迫和热胁迫处理条件、处理 时间、主要指标选择、响应干旱和热胁迫的综合值公式及其定义以及耐旱性与耐热性分级标准等技术内 容。 本文件适用于大豆品种耐旱性与耐热性的鉴定和评价。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 1352 大豆 GB 4404.2 粮食作物种子 第2部分:豆类 GB/T 8321(所有部分)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干旱胁迫 土壤中可利用水的缺乏,使植物根系呼吸困难,引起植物的生理、形态、生化和分子性状的变化, 称为干旱胁迫。 3.2 热胁迫 高于植物最适生长温度上限的温度环境对植物造成的危害,称为热胁迫。 4 4.1 耐旱性和耐热性鉴定方法 种子质量 种子质量按 GB 4404.2 的规定执行。 4.2 幼苗培育 以田间条件下的自然正常供水和温度为对照,以大棚盆栽试验作处理,盆钵高 25 cm、直径 29 cm, 每盆装土和沙 8 kg~9 kg。播前用 1%次氯酸钠浸泡大豆种子 1 min~2 min,纯水冲洗 3~5 次,于 穴盘中萌发 3 d,挑选长势基本一致的健壮幼苗移栽,每盆保留 3 株大豆植株。 4.3 处理方法 1 DB34/T 3737—2020 4.3.1 干旱处理 处理前按正常田间管理,于大豆始花期(R1 期)开始处理至成熟期(R8 期)间不浇水,干旱胁迫 后的土壤含水量范围为 15.0%~20.0%,以形成有效的干旱胁迫效应,对照土壤含水量控制在 75.0%~85.0%。 4.3.2 热处理 处理前按正常田间管理,于大豆始花期(R1 期)每天上午 10:00 至下午 16:00 连续 7 天塑料大 棚覆膜进行热(高温)处理,通过温湿度记录仪(RC-4HC, Elitech)实时监测棚内温度,高温设定范 围为 40.0℃~45.0℃(通过升降塑料薄膜的覆盖高度调控处理温度),棚内湿度控制在 50.0%~75.0% 范围内,使其能够形成有效的热胁迫处理效应。 5 耐旱性和耐热性指标检测 5.1 渗透调节物质 5.1.1 相对电导率(RC) 采集胁迫处理与对照植株上部第 3、4 复叶为实验材料,利用浸泡法检测其相对电导率(参见附录 A)。 5.1.2 相对含水量(RWC) 采集胁迫处理与对照植株上部第 3、4 复叶为实验材料,测其叶片相对含水量(参见附录B)。 5.2 保护酶活性 5.2.1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 利用氯化硝基四氮唑蓝(NBT)光化还原法检测分析(参见附录C)。 5.2.2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 利用邻甲氧基苯酚(愈创木酚)显色法检测分析(参见附录D)。 5.2.3 过氧化氢酶(CAT)活性 利用紫外吸收法检测分析(参见附录E)。 5.3 产量性状 大豆收获期间,每种材料(处理和对照)考察 10 个单株的株高(cm)、单株荚数(个)、单株粒 数(粒)、单株粒重(g)、百粒重(g)、籽粒饱满度(饱满/皱缩)等产量组分及性状。 该类性状部分指标检测按 GB 1352 的规定执行。 5.4 花粉萌发率 利用挂线标记大豆幼小花芽,于热胁迫处理后的第二天早上采集处理与对照植株上的标记花芽(已 露白/紫但尚未开放),检测分析其花粉萌发率。 5.5 2 花粉活力 DB34/T 3737—20200 花芽 芽标记方法同上 上,利用 I2-KI I 染色法检测 测热胁迫处理 理与对照植株 株的花粉活力 力,统计并分析。 6 田间管理 6.1 在进行大豆品种 种耐旱性与耐 耐热性鉴定期 期间,要及时 时防治病、虫 虫、草和鸟害 害,防止倒伏 伏等不利情况 况 发生。 6.2 防止病虫草害使 使用农药等药 药品按 GB/TT 8321(所有 有部分)的规 规定执行。 7 7.1 耐旱性和耐热性评 评价体系分级 级标准 耐旱性评价体系 系标准 7.1.1 以相关渗透调 调节物质、保 保护酶活性和 和产量组分等 等生理指标,进行主成分 分分析(SPSS S 19.0),同 同 时运用隶 隶属函数值对 对各主成分得 得分值进行标 标准化,获得一个大豆响应 应干旱胁迫综 综合值(D),根据 D 值 进行聚类 类分析(SPSSS 19.0)。 7.1.2 大豆响应干旱 旱胁迫综合值 值(D)按公 公式(1)计算 算: D ∑ U Xi Wi (i 1, 2, 3, … … , n)············································· (1) 其中 中: U(xi)= (xi - x min) /(x ma ax- x min) 中: 式中 D — —— 大豆响应 应干旱胁迫综 综合值; U ((xi) —— 通过隶属函数 通 数方法分析在 在主成分分析中的标准数据 据; X mmax —— 每个 个主成分中的 的最大值; X mmin —— 每个 个主成分中的 的最小值; i — —— 样本数量 量; Wi —— 每个主 主成分中的权 权重系数; Pi —— 主成分 分分析中每个 个主成分的特 特征值。 7.1.3 基于 D 综合 合值和聚类分 分析图的平均 均隶属值结果,将大豆抗旱 旱评价体系划 划分为五个等 等级,见表 1。 表1 7.2 大豆 豆抗旱性评价 价体系分级标准 准 D值 聚类分 分析结果 抗旱性等级 级 D ≥ 0.65 V 级 耐旱型 0.50 ≤ D <0.65 IV 级 较耐旱型 0.35 ≤ D <0.50 III 级 中间型 0.20 ≤ D <0.35 II 级 较敏感型 D < 0.20(或植株枯死) I 级 敏感型 耐热性评价体系 系标准 作为主要指标 标,结合相关 关渗透调节物 物质、保护酶 酶活性和产量 量组分等生理 理指标,进行 行 7.2.1 以花粉活力作 分析(SPSS 19.0),同时 时运用隶属函 函数值对各主 主成分得分值 值进行标准化 化,从而获得 得一个大豆响 响 主成分分 3 DB34/T 37337—2020 应干旱和热 热胁迫综合值 值(H),根据 据 H 值进行聚 聚类分析(SP PSS 19.0)。 7.2.2 大豆 豆响应热胁迫 迫综合值(H)按公式(22)计算: H ∑ U Xi 其中: U(xi)= (xi - x min) /(x max- x min) Wi (i 1, 1 2, 3, … … , n) ············································ (2) 式中: H —— — 大豆响应热 热胁迫综合值 值; U (xi)) —— 通过 过隶属函数方法 法分析在主成 成分分析中的 的标准数据; X max —— 每个主 主成分中的最 最大值; X min —— 每个主 主成分中的最 最小值; i —— — 样本数量; Wi —— — 每个主成分中的权重系 系数; Pi —— — 主成分分 分析中每个主成 成分的特征值 值。 7.2.3 基于 于 H 综合值 值和聚类分析图的平均隶属 属值结果,将大豆耐热性 将 性评价体系划 划分为五个等 等级,见表 2。 表2 表 4 大豆耐热 热性评价体系 系分级标准 H值 聚类分析结 结果 抗 抗旱性等级 H ≥ 0.550 V 级 耐热型 0.40 ≤ H< <0.50 IV 级 较耐热型 0.30 ≤ H< <0.40 III 级 中间型 0.20 ≤ H< <0.30 II 级 较敏感型 H<0.200 I 级 敏感型 DB34/T 3737—2020 附 录 A (资料性) 相对电导率检测分析 将处理组和对照组叶片用去离子水冲洗 2 次,再用洁净滤纸吸净表面水分。用 6 mm ~ 8 mm 打 孔器避开主脉打取叶圆片(或切割成大小一致的叶块),每组叶片打取叶圆片 30 片,分装在 3 支洁 净的刻度试管中,每管放 10 片。在有叶片的各管中加入 10 mL 的去离子水,并将大于试管口径的塑 料纱网放入试管距离液面 1 cm 处,以防止叶圆片在抽气时翻出试管。然后将试管放入真空干燥箱中用 真空泵抽气 10 min(也可直接将叶圆片放入注射器内,吸取而的去离子水,堵住注射器口进行抽气) 以抽出细胞间隙的空气,当级缓放入全气时,水即渗入细胞间隙,叶片变成半透明状,沉入水下。将以 上试管置室温下保持 1 h,其间要多次摇动试管,或者将试管放在振荡器中振荡 1 h。1 h 后将各试管 充分摇匀,用电导仪(DDSJ-308A)测其初电导值(S1),测定完毕,将各试管封口,置沸水浴中 10 min, 以杀死植物组织。取出试管后用自来水冷却至室温,并在室温下平衡 10 min,摇匀,用电导仪测其终 电导值(S2)。 按公式(A.1)计算相对电导率: RC(%) 100% ·································

pdf文档 DB34-T 3737-2020 大豆品种耐旱性与耐热性评价体系技术规程 安徽省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3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3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DB34-T 3737-2020 大豆品种耐旱性与耐热性评价体系技术规程 安徽省 第 1 页 DB34-T 3737-2020 大豆品种耐旱性与耐热性评价体系技术规程 安徽省 第 2 页 DB34-T 3737-2020 大豆品种耐旱性与耐热性评价体系技术规程 安徽省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09-30 11:36:12上传分享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