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S 13.080 CCS B 11 41 河 南 省 地 方 标 准 DB41/T 2079—2020 水土流失监测点建设技术规程 2020 - 12 - 30 发布 2021 - 03 - 30 实施 河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41/T 2079—2020 目 次 前 言 ................................................................................ II 引 言 ............................................................................... I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类型与布局 ......................................................................... 1 5 水力侵蚀监测点 ..................................................................... 2 6 风力侵蚀监测点 ..................................................................... 5 7 气象观测场 ......................................................................... 7 8 视频监控系统 ....................................................................... 7 9 基础设施 ........................................................................... 8 I DB41/T 2079—2020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由河南省水利厅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河南省水土保持监测总站、北京师范大学、河南省嵩县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衣强、刘刚、张红峰、李泮营、闫俊飞、靳春香、刘杰、刘明欣、孙俊青、焦 剑、张岩、郭伟红、郭华、徐建昭、程焕玲、苗玉霞、程瑞芳、丁立、潘文玲、赵胜朝、李伟华、张聿 锋、张静、姚贵奇、卢宁、张芳、张颢文、谷启、孙国静、刘洋、粱娟、徐宗峰、王腾基、曹辉。 II DB41/T 2079—2020 引 言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河南省实施<中 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办法》,加强河南省水土保持监测网络,规范水土流失监测点建设,在全面 总结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和相关技术标准基础上,特制定本文件。 III DB41/T 2079—2020 水土流失监测点建设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水土流失监测点的类型与布局、水力侵蚀监测点、风力侵蚀监测点、气象观测场、视 频监控系统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内容。 本文件适用于新建、改扩建水土流失监测点的建设。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 20465 水土保持术语 GB/T 35237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自动观测 GB 50057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GB/T 50138 水位观测标准 SL 21 降水量观测规范 SL 219 水环境监测规范 SL 277 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 SL 342 水土保持监测设施通用技术条件 SL 419 水土保持试验规程 SL 537 水工建筑物与堰槽测流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GB/T 20465和SL 419界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4 类型与布局 4.1 类型 4.1.1 水土流失监测点按照观测的土壤侵蚀类型,分为水力侵蚀监测点、风力侵蚀监测点和冻融侵蚀 监测点等。水土流失类型以水力侵蚀和风力侵蚀为主。 4.1.2 水力侵蚀监测点由径流场、小流域控制站等组成。 4.1.3 风力侵蚀监测点由降尘量监测设施、输沙率监测设施、风力侵蚀厚度监测设施以及气象观测场 等组成。 4.2 布局原则 4.2.1 土壤侵蚀类型区、全国水土保持区划三级区应至少布设 1 个水土流失监测点。 4.2.2 国家、省级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和社会关注的重点区域,可适当增加水土流失监测点数量。 1 DB41/T 2079—2020 4.2.3 水土流失监测点土地使用手续合法完备,满足长期监测要求。 4.2.4 水土流失监测点应依托现有水土保持科学研究、试验、监督、监测站(所)设立。 4.2.5 已有监测点改建升级应满足水土流失监测点建设要求。 5 水力侵蚀监测点 5.1 选址 水力侵蚀监测点选址应结合实地调查,至少在1:50000地形图上确定,并满足以下条件: a) 具有一定代表性,能够反映区域水力侵蚀情况; b) 交通便利、周边基础配套设施满足监测需要; c) 有足够的场地布设径流场,且相互之间的距离不大于 1 km; d) 径流场和小流域控制站相互之间的距离不大于 5 km; e) 有多个小流域控制站,宜采取嵌套模式布设。 5.2 径流场 5.2.1 人工坡面径流场布设 5.2.1.1 人工坡面径流场由不少于 2 个径流小区组成,根据监测目的确定径流小区数量。 5.2.1.2 径流小区宜集中布设,并有道路相互连接。 5.2.1.3 径流场及其监测设施设备应安装围栏、监控和安防设施设备等防护设施。径流小区建设应满 足以下条件: a) 径流小区所在坡面土壤和坡度均一,坡面有起伏,需进行人工修整; b) 径流小区两侧和顶部应设置保护带,保护带内植被或地表条件应与径流小区一致; c) 径流小区上部、左右两侧和下部的集流设备区应设置排水系统,一般按 50 年一遇最大 24 h 点雨量设计; d) 径流小区间旁边应设置步道,宽度 0.6 m~1.0 m,可与保护带合并。 5.2.2 天然坡面径流场布设 5.2.2.1 天然坡面径流场应布设在地形、土壤、植被等有代表性的天然坡地或集水区。植被包括天然 植被或人工植被,土地利用类型如林地、园地、草地等。 5.2.2.2 天然坡面径流场应选择与周围水平向无水量交换的自然或人工封闭的坡面,一般为从坡顶到 坡脚整个坡面。 5.2.3 径流场设备 5.2.3.1 径流场设备包括降水、径流、泥沙、土壤含水量、植被覆盖度等观测设备,分为降水量观测 设备、集流测验设备和其它相关设备等。 5.2.3.2 降水量观测设备数量根据径流场集中程度确定,其与径流场直线距离一般不超过 50 m,以确 保降水条件相同。条件不满足的,应适当增加降水量观测设备。降水量观测设备安装场地选择、安装要 求及辅助条件配置等按 SL 21 有关规定执行。 5.2.3.3 集流测验设备按 50 年一遇降雨和径流设计,分为人工和自动两种。采用自动观测设备,应进 行至少 2 年人工观测对比。天然坡面径流场设计流量过大或需要观测径流、泥沙过程的宜按照小流域控 制站建设。 5.2.3.4 其它相关设备包括含沙量测定设备、土壤水分测定设备、植被覆盖度观测设备等。 2 DB41/T 2079—2020 5.2.3.5 径流场设备配置见表 1。 表1 径流场设备配置 序号 仪器设备名称 单位 数量 说明 1 测尺 把 2~3 深度测量,高度测量等 2 测绳 条 1~2 距离测量 3 采样器 个 5 泥沙采样 4 水样桶 个 若干 泥沙样转移 5 泥沙沉淀铝盒 个 若干 烘干法测量径流含沙量,用于沉淀泥沙 6 1000 mL 量筒 个 2 7 取土钻 件 1~2 土壤水分测量、土壤样本采集 8 取土环刀 个 1~2 土壤容重测量 9 土样盒 个 若干 烘干法测量土壤含水量 10 烘箱 台 1 11 烧杯 个 20~50 选择性配置,烘干法测量含沙量 12 量杯 个 2~5 选择性配置,烘干法测量含沙量 13 漏斗及支架 个 10 选择性配置,烘干法测量含沙量 14 过滤装置(或分沙器) 套 1~2 选择性配置,烘干法量含沙量 15 温度计 只 3~5 选择性配置,置换法测量含沙量 16 比重瓶 个 2~5 选择性配置,置换法测量含沙量 17 百分之一天平,量程 2 kg 台 1 称重设备 18 千分之一天平,量程 2 kg 台 1 选择性配置,称重设备 19 干燥器 台 2~3 选择性配置,干燥设备 20 人工雨量器 台 至少 1 台 降水量观测 21 自记雨量计 台 至少 1 台 降水量观测 22 集流测验设备 套 若干 23 土壤水分测定设备 台 1 可代替烘干法测量土壤含水量 24 植被覆盖度观测设备 套 1 测量径流小区或样地等植被覆盖度 25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设备 套 1 选择性配置,测定土壤理化性质 浑水样体积测量 泥沙样品烘干 分人工和自动两种,按径流小区数量配置 3 DB41/T 2079—2020 5.3 小流域控制站 5.3.1 小流域控制站布设 5.3.1.1 小流域控制站应布设在闭合小流域的沟口处。选择沟道顺直、稳定、水流集中,便于布设观 测设施的沟道段,顺直长度不宜小于洪水时主槽沟宽的 3~5 倍。观测沟道段应避开变动回水、急剧冲 淤变化、分流、斜流和严重漫滩以及妨碍观测工作的地貌、地物等,还应避开容易发生冰塞、冰坝的地 点。 5.3.1.2 采取嵌套模式布设多级小流域控制站时,在小流域上游、中游和小流域出口处,或在某一级 子流域出口处分别布设。
DB41-T 2079-2020 水土流失监测点建设技术规程 河南省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5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5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09-30 11:35:34上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