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收录各省市地方标准 提供单次或批量下载
ICS65.020.30 B 50 SC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产行业标准 SC/T 7218.3—2015 指环虫病诊断规程 第3部分:鳙指环虫病 Protocols for diagnosis of Dactylogyriasis- Part 3:Infection with Dactylogyrus aristichthy 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2015-02-09发布 2015-05-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发布 SC/T 7218.3—2015 SC/T7218《指环虫病诊断规程》为系列标准: 一第1部分:小鞘指环虫病; 第2部分:页形指环虫病; 一第3部分:指环虫病; 第4部分:坏鳃指环虫病; 本部分是《指环虫病诊断规程》的第3部分。 本部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部分由农业部渔业渔政管理局提出。 本部分由全国水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56)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河北省水产养殖病害防治监测总站。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曹杰英、张志华、刘文青、李全振、李凤超、康现江、赵宝华、申红旗、侯金良。 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I SC/T 7218.32015 指环虫病诊断规程 第3部分:指环虫病 1范围 本部分规定了指环虫病的流行情况与临床症状,以及指环虫(Dactylogyrusaristichthy)采集 与固定、形态学鉴定和分子检测的方法。 本部分适用于等淡水鱼类患指环虫病的流行病学调查、诊断、监测和检疫。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6682分析实验室用水规格和试验方法 SC/T7103水生动物产地检疫采样技术规范 3试剂和材料 3.1水:配置试剂用水应符合GB/T6682中一级的规定。 3.2乙醇:分析纯。 3.3Tag酶:一20℃保存,不得反复冻融或温度剧烈变化。 3.4dNTPs:含dATP、dTTP、dGTP、dCTP各10mmol/L的混合物。 3.5上游引物F:5'-TTATGTGGACCTCTGT-3'。 3.6下游引物 R:5'-AGCCGAGTGATCCACCA-3'。 3.7 DNAMarker:2000 bp、1000 bp、750bp,500bp.250bp、100bp。 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3.8其他试剂见附录A。 4仪器和设备 4.1体视显微镜和生物显微镜。 4.2台微尺、目微尺、显微摄影设备。 4.3PCR扩增仪。 4.4紫外透射仪或凝胶成像仪。 4.5电泳仪。 4.6普通冰箱和超低温冰箱。 4.7离心机和离心管。 4.8电子天平。 4.9恒温水浴箱和微波炉。 4.10微量移液器及吸头。 4.11角 解剖盘、剪刀、镊子、解剖针。 4.12 载玻片、盖玻片、橡皮泥、培养皿和吸管。 I SC/T 7218.3—2015 5流行情况与临床症状 5.1流行情况 舖指环虫能感染(Aristichthysnobilis)等。全国各地均可发生,发病高峰水温为20℃~25℃。 5.2临床症状 指环虫主要寄生于鱼的鳃部。病鱼鳃组织损伤,鳃丝肿胀、贫血,有斑点状淤血,鳃上有大量黏 液。重度感染时,鳃丝显著肿胀,鳃盖张开,病鱼极度不安、窜动、狂游,或游动缓慢、呼吸困难、上浮水面 而死。 6指环虫采集与固定 6.1病鱼采集 捞取具有典型症状的鱼。如果现场无病原分离条件,将采集的病鱼用80%乙醇固定。样品封存和 运输应符合SC/T7103的规定。 6.2指环虫样品的采集 用针刺鱼脑,将鱼杀死。完整的取下全鳃,用小剪刀将鳃片分离,取一片鳃置于培养皿中,洒水少 许。用解剖针将虫体从鳃丝上剥离,用吸管吸出,放在载玻片上。在盖玻片的四角涂少量橡皮泥避免盖 玻片将虫体直接压碎,用镊子轻压盖玻片,显微镜下观察。 6.3指环虫样品的固定与保存 加一滴清水到载玻片上,用吸管吸取一个虫体置于水滴中,轻轻地盖上盖玻片,用一张滤纸在盖玻 片边缘缓慢吸水,直到水基本吸干为止。加上一滴APG溶液(见A.1)到盖玻片边缘,直到浸满盖玻片 与载玻片之间的空隙。用于形态学鉴定的虫体样品用70%乙醇保存,用于分子检测的虫体样品用95% 乙醇保存。 7指环虫的鉴定 7.1指环虫的形态学鉴定 显微镜下指环虫前端有2对头器、2对黑色眼点,呈方形排列,此为判断指环虫的简易特征。微调 焦距即可观察到指环虫后吸器的中央大钩、联结片和边缘小钩,指环虫靠近头部端可观察到交接器,后 吸器与交接器是指环虫鉴定的重要特征。根据需要用镊子轻压盖玻片以凸显几丁质结构进行拍照。 指环虫虫体小型,体长0.34mm~0.48mm,宽0.08mm~0.10mm。中央大钩的内突、外突均极 发达,基部宽区很宽,但随即转成较长的狭窄区,钩尖较短。联结片发达,略呈倒山”字形,中部弯向后 方,两端亦向后伸出二略尖的突起。副联结片颇长,做波浪状弯折数次,呈矮W形。边缘小钩可明显区 分出柄、柄轴及钩尖基突三部分。交接管为弧形尖管,基部呈半圆形膨大。支持器端部似贝壳状,覆盖 于交接管,基部略呈三角形。支持器基部由一细小的几丁质片与管基部相接,约于管长度1/3处形成一 环,于环基部一侧看生一成半桶状的骨片,此外更向前延伸成一倒三角形锥体,其底部与环相接,两侧由 二薄片合成,中间留有一窝状空隙,交接管先穿过环孔,然后变细穿入二薄片间空隙内,而终于支持器端 部下方。400倍显微镜下对舖指环虫进行形态学鉴定,其中央天钩、联结片、交接器的形态特征参见图 B.1、图B.2、图B.3、图B.4。指环虫的形态学测量特征指标见表1。 表1指环虫形态学测量特征指标 单位为微米 测量的特征 变动范围 中央大钩全长 38.0~44.5 中央大钩基部长 35.2~40.0 2 SC/T 7218.3—2015 表1(续) 测量的特征 变动范围 中央大钩外突长 4.5~7.5 中央大钩内突长 8.5~10.5 中央大钩钩尖长 5.0~7.0 边缘小钩全长 28.5~35.5 联结片长 3.0~5.5 联结片宽 26.4~30.6 副联结片长 2.0~3.0 副联结片宽 34.5~40.5 交接管长 26.5~34.5 支持器长 26.5~37.5 7.2舖指环虫的分子检测 7.2.1虫体DNA的提取 用吸管吸取乙醇固定的虫体标本1个,充分干燥以除去多余的乙醇后,转移至0.2mL离心管中。 用100μLTE缓冲液(见A.2)浸洗2h~3h,离心后弃上清,加人9μL裂解液(见A.3),未经乙醇固定 保存的虫体则直接加裂解液。65℃水浴30min后,95℃处理10min,该裂解产物不需要进一步纯化就 可直接作为PCR的模板。也可用同等效用的试剂盒提取虫体DNA。 7.2.2PCR 扩增 反应在50μL体系中进行:10倍浓缩缓冲液(见A.4)5μL,dNTPs2μL,引物(10μmol/L)各2μL, DNA模板2μL,Tag酶1μL,双蒸水36μL。反应程序为:94℃5min;94℃30s,54℃30s,72℃1min, 共25个循环;最后72℃10min。PCR反应应设置阴性对照和阳性对照。 7.2.3PCR产物的电泳和测序 用1XTAE电泳缓冲液(见A.5)配成1%琼脂糖凝胶溶液,微波炉加热使琼脂糖完全溶解,待冷却 至60℃左右加入核酸染料GoldView(见A.6)至终浓度为3μL/100mL~4μL/100mL,混匀后倒人封 固好的制胶板中,凝胶厚度在3mm~5mm,插入宽度适当的梳子。待凝胶完全凝固后,小心拔出梳子, 拆去封条,将凝胶放人装有1XTAE电泳缓冲液的电泳槽中,使电泳缓冲液刚好没过胶面(约1mm)。 然后取5μLPCR产物与1μL的6倍上样缓冲液(见A.7)混匀,用微量加样器将混合样品加到胶孔中, 以5V/cm的电压电泳。当溴酚蓝电泳至适当位置后,用紫外观察灯或凝胶成像仪观察并记录结果。 PCR阳性产物会出现一条与鳙指环虫(1133bp)ITS1基因扩增片段一致的目的条带,空白对照没有该 目的条带。如存在目的条带,则取PCR扩增产物测序。 8综合判定 8.1在显微镜下观察等鱼类的鳃丝,如果观察到虫体,且符合7.1描述的指环虫特征,则判断为 指环虫。如果形态鉴定不能完全确定指环虫种类,可进一步用PCR方法扩增其ITS1序列,经测序后与 指环虫的参考序列(参见附录C)进行对比,序列相似性在99%以上者,则判断为指环虫。 8.2等鱼类感染舖指环虫,且病鱼临床症状符合5.2的描述,则判定为指环虫病。 3 SC/T 7218.3—2015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试剂及其配制 A.1APG溶液 将饱和的苦味酸铵溶液和甘油按照1:1的比例混合即成。 A.2TE缓冲液 pH 9.0 Tris-HCI 500mmol/L EDTA 200 mmol/L NaCI 10 mmol/ L A.3裂解液 0.45%NP-400.45%Tween-20、100mmol/LEDTA和100μg/mL蛋白酶K。蛋白酶K用50 mmol/ L Tris -HCl (pH 8. 0)和 1. 5 mmol/ L CaAcz配置。 A.410倍浓缩缓冲液(10×buffer)pH8.8 Tris - HCI 100 mmol/ L 氯化钾(KCI) 500 mmol/L 氯化镁(MgCl2) 15 mmol/L A.55倍TAE电泳缓冲液(5×TAEbuffer) Tris 54.0g 硼酸 27

pdf文档 SC-T 7218.3-2015 指环虫病诊断规程 第3部分:鳙指环虫病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9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9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SC-T 7218.3-2015 指环虫病诊断规程 第3部分:鳙指环虫病 第 1 页 SC-T 7218.3-2015 指环虫病诊断规程 第3部分:鳙指环虫病 第 2 页 SC-T 7218.3-2015 指环虫病诊断规程 第3部分:鳙指环虫病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思安 于 2023-08-06 08:13:03上传分享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