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S 65.150 B 50 SC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产行业标准 SC/T 9422—2015 鲆鲽类 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技术规范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the stock enhancement of hydrobios-Flatfish 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2015-02-09发布 2015-05-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发布 SC/T9422—2015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农业部渔业渔政管理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水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渔业资源分技术委员会(SAC/TC156/SC10)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山东省水生生物资源养护管理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四杰、王云中、涂忠、王熙杰。 行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I SC/T 9422—2015 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技术规范 鲆鲽类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鲆鲽类放流海域条件、本底调查,放流物种质量、检验,放流时间、放流操作,放流资源 保护与监测、效果评价等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褐牙鲆、黄盖鲽、半滑舌鳎等鲆鲽类的增殖放流。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20361一2006水产品中孔雀石绿和结晶紫残留量的测定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 GB/T21326-2007黑鲷亲鱼和苗种 农业部783号公告一1一2006水产品中硝基呋喃类代谢物残留量的测定液相色谱一串联质谱 法 农业部958号公告一14—2007水产品中氯霉素、甲霉素、氟甲砜霉素残留量的测定气相色 谱一质谱法 NY5070-2002无公害食品水产品中渔药残留限量 NY5072无公害食品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 SC/T9401—2010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技术规程 OIE水生动物疫病诊断手册 3海域条件 符合SC/T9401—2010第4章的规定,且应符合下述条件: a)海底底质为泥沙、沙泥、沙、沙砾或岩礁; b)水温5℃~28℃,盐度15~34,溶解氧≥4mg/L; c)小型低值鱼类、甲壳类等饵料生物丰富。 准信息服务平台 4本底调查 按SC/T9401—2010第5章的规定进行。 5放流物种质量 5.1苗种来源 放流苗种应由具备生产资质的苗种场供应。苗种场应符合以下要求 a)持有鲆鲽类苗种生产许可证; b)在本地海域获得鲆鲽类亲鱼或在原种场获得亲鱼; c)鲆鲽类单品种育苗生产规模1000m以上; d)具备基本的水质监测和苗种检测能力。 5.2苗种培育 5.2.1培育池 以10m~20m²为宜,圆形或多边形,池深1m,中间排水,池底以刮涂灰白无毒涂料为佳。 1 SC/T9422—2015 5.2.2光照强度 500 1x~1 000 1x。 5.2.3水温 鲆16℃~26℃;鲽12℃~20℃;鳎14℃~24℃。 5.2.4盐度 盐度18~32。 5.2.5 pH pH 7. 6~8. 6。 5.2.6溶解氧 不小于 5 mg/ L。 5.2.7换水 60日龄前,日换水量从培育水体的10%逐渐增加到2倍;60日龄后日换水量为培育水体的3倍~4 倍。 5.2.8清污 投喂配合饵料之前每3d~5d清池底吸污一次,投喂配合饵料后每日清底一次。 5.2.9投饵 饵料系列为轮虫、卤虫无节幼体、桡足类和微颗粒配合饲料。配合饲料应符合NY5072的规定。 5.2.10培育密度 初孵仔鱼的培育密度为6000尾/m²~10000尾/m²,池水位为50cm;孵化后第20d~第 40d,2000尾/m²~5000尾/m²。随着鱼苗的成长逐渐降低密度,至全长10cm时为200尾/m²。 5.2.11分池 每30d一次,疏散放养密度,去除畸形、伤残、黑化、白化苗种。 5.3苗种规格 放流苗种规格分类应符合表1的要求。 表1鲆鲽类苗种规格分类要求 苗种规格 全长,mm 大规格 ≥80 小规格 ≥>50 信息服 5.4苗种质量 5.4.1常规质量 常规质量符合表2的要求。 表2鲆鲽类苗种常规质量要求 项目 感官质量 规格整齐、外观完整、体表光洁、色泽正常、活力强、反应敏捷 可数指标 规格合格率≥90%,伤残率、畸形率、白化率、黑化率之和≤5% 5.4.2药物残留 氯霉素、孔雀石绿、硝基喃类代谢物不得检出,其他药物残留符合NY5070一2002的要求。 5.4.3病害 病毒性神经坏死病、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不得检出。 2 SC/T 9422—2015 6检验 6.1检验资质 放流苗种须经具备资质的水产品质量检验机构检验合格。 6.2检验内容与方法 检验内容与方法按表3的要求进行。 表3检验内容与方法 检验内容 检验方法 常规质量 参照执行GB/T21326—2007中5.2的规定 病毒性神经坏死病 常规检验方法 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 按照OIE中的方法进行 氯霉素 按照农业部958号公告—14—2007的方法进行 孔雀石绿 按照GB/T20361—2006的方法进行 硝基呋喃类代谢物 按照农业部783号公告—1—2006的方法进行 6.3检验时效 常规质量和病害在增殖放流前7d内检验有效;药物残留在增殖放流前15d内检验有效。 6.4检验组批 以一个放流批次作为一个检验组批。 6.5样品规则 检验样品由当地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现场随机抽样后送检。其中,常规检验和病害检验需随机 多点取样100尾以上;药残检验需取样75g以上(取100尾以上苗种的相同部位)。 6.6判定规则 6.6.1除规格合格率外,其他任一项目检验不合格,则判定该批次苗种不合格。规格合格率以放流时 的现场测量为准。 6.6.2如对判定结果有异议,可重新抽样复检,并以复检结果为最终判定结果。 7 放流时间 7.1投放时间 b)鲽:投苗时底层水温范围12℃~20℃; 鳎:投苗时底层水温范围14℃~24℃。 7.2气象条件 8放流操作 8.1放流准备 苗种出库放流前,放流工作人员须做好下述准备: a)现场查验苗种质量检验检疫报告和药残检测报告,应符合“5.4苗种质量”的要求; b)现场逐池等量随机捞取苗种累计不少于50尾,经测算,规格合格率符合本标准要求; 放流包装工具、运输工具齐备,计量工具准确无误,相关工作人员完全到位; d)放流前15d,投喂活饵进行野化 3 SC/T9422—2015 8.2苗种包装 8.2.1包装工具 按SC/T9401--2010中8.1的规定进行。 8.2.2包装要求 按SC/T9401一2010中8.2的规定进行。20L的塑料袋在运输水温12℃~15℃时,大规格苗种 包装密度宜控制在50尾/袋100尾/袋,小规格苗种包装密度宜控制在100尾/袋~200尾/袋。 8.3苗种计数 大规格苗种宜采用SC/T9401--2010中9.1.1的方法计数,小规格苗种宜采用SC/T9401中 9.1.3的方法计数。每计量批次不得超过600箱。 8.4苗种运输 苗种运输应满足下述要求: a)运输前,停食1d~2d; b) 陆上运输使用保温车,箱内控温10℃~20℃,途中减少剧烈颠簸; c) 高温天气海上运输时,船上应采取搭凉棚、撑遮阳网等遮光措施; d)运输成活率达到95%以上。 8.5苗种投放 8.5.1投放时间 春季5月~7月、秋季9月~11月。避开高温天、大雨天、大风天。 8.5.2投放方法 大规格苗种按SC/T9401—2010中11.3.1或11.3.2的方法投放;小规格苗种按SC/T9401- 2010中11.3.1的方法投放。从苗种出库到投放人海,时间控制在5h以内。 8.6数据记录 将放流操作等相关信息填人SC/T9401—2010附录A。 9放流资源保护与监测 按SC/T9401一2010第12章的规定进行。 10效果评价 按SC/T9401—2010第13章的规定进行。 4 SC/T9422—2015 8.2苗种包装 8.2.1包装工具 按SC/T9401--2010中8.1的规定进行。 8.2.2包装要求 按SC/T9401一2010中8.2的规定进行。20L的塑料袋在运输水温12℃~15℃时,大规格苗种 包装密度宜控制在50尾/袋100尾/袋,小规格苗种包装密度宜控制在100尾/袋~200尾/袋。 8.3苗种计数 大规格苗种宜采用SC/T9401--2010中9.1.1的方法计数,小规格苗种宜采用SC/T9401中 9.1.3的方法计数。每计量批次不得超过600箱。 8.4苗种运输 苗种运输应满足下述要求: a)运输前,停食1d~2d; b) 陆上运输使用保温车,箱内控温10℃~20℃,途中减少剧烈颠簸; c) 高温天气海上运输时,船上应采取搭凉棚、撑遮阳网等遮光措施; d)运输成活率达到95%以上。 8.5苗种投放 8.5.1投放时间 春季5月~7月、秋季9月~11月。避开高温天、大雨天、大风天。 8.5.2投放方法 大规格苗种按SC/T9401—2010中11.3.1或11.3.2的方法投放;小规格苗种按SC/T9401- 2010中11.3.1的方法投放。从苗种出库到投放人海,时间控制在5h以内。 8.6数据记录 将放流操作等相关信息填人SC/T9401—2010附录A。 9放流资源保护与监测 按SC/T9401一2010第12章的规定进行。 10效果评价 按SC/T9401—2010第13章的规定进行。 4
SC-T 9422-2015 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技术规范 鲆鲽类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6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6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本文档由 思安 于 2023-08-06 08:12:59上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