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收录各省市地方标准 提供单次或批量下载
ICS 65.020 CCS B 15 海 南 省 标 准 化 假高粱监测技术规程 Technical code of practice for 2022-01-11发布 HNBX 海 南 省 标 准 化 协 会团 体 T/ 假高粱监测技术规程 practice for monitoring of Sorghum halepense (L.) Pers 海南省标准化协会 发 布 HNBX 团 体标 准 T/HNBX 134—2022 Sorghum halepense (L.) Pers 2022-02-11实施 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 T/HNBX 134—2022 I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 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环境与植物保护研究所提出。 本文件由海南省标准化协会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环境与植物保护研究所、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科技信息研究 所、海南省南繁管理局。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刘延、李晓霞、方世凯、黄乔乔、王亚、范志伟。 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 T/HNBX 134—2022 1 假高粱监测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假高粱(学名石茅, Sorghum halepense(L.) pers )监测技术规程的识别特征、监测 区的划分、监测方法与结果计算、标本采集、制作、鉴定、保存和处理、监测结果上报与数据保存等要 求。 本文件用于对发生区和潜在发生区假高粱的监测。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 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NY/T 1861 外来草本植物普查技术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NY/T 1861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监测 monitoring 在调查、监测或其他程序收集和记录有害生物发生或不存在的数据的官方活动。 3.2 适生区 suitable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area 在自然条件下,能够满足一个物种生长、繁殖并可维持一定种群规模的生态区域,包括物种的发生 区及潜在发生区(潜在扩散区域)。 3.3 踏查 general survey 通过实地察看,以获取调查地区的假高粱发生情况。 4 识别特征 4.1 假高粱各部位形态特征 4.1.1 种子 颖果倒卵形,棕褐色。顶端钝圆,具宿存花柱;背圆形,深紫褐色,常有2条残留小穗柄;腹面扁 平。种子形态特征参见图A.1。 4.1.2 苗期 第1叶倒披针状椭圆形,先端锐尖,叶片斜向上;2、3叶狭倒披针形,先端尖,叶舌膜质毛状,叶 鞘聚拢、压扁,无毛;5叶期后期分蘖;部分植株7叶可见到地下根状茎;茎秆和叶片偶见褐色斑点;同 叶龄无性苗体量明显大于实生苗。苗期形态特征参见图A.2。 4.1.3 成株期 成株期分为花序、茎秆和叶、根状茎部分描述,整体形态参见图 A.3。 4.1.3.1 花序 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 T/HNBX 134—2022 2 圆锥花序,分枝细弱斜升,1至数枚在主轴上轮生或一侧着生,分枝腋间常有白色柔毛;每一总状 花序具2-5节;同时有无柄和有柄小穗。有柄小穗雄性,其颖片为草质,无芒。无柄小穗具柔毛,成熟 后灰黄色或淡棕黄色;颖薄革质,第一颖具5-7脉;第二颖上部具脊,略呈舟形;第一外稃透明膜质, 具2脉;第二外稃有芒自裂齿间伸出或无芒而具小尖头;雄蕊3枚;花柱2枚,柱头帚状。花序特征见图 A.4。 4.1.3.2 茎秆和叶 秆单一或分枝,直立,高0.5 m-3 m。节上无毛或有平贴髯毛,叶鞘平滑无毛;叶舌膜质,先端在 边缘上常有不规则齿缺及少数纤毛;叶片阔线形至线状披针形,顶端长渐尖,基部渐狭,鞘口内侧有短 柔毛,其余无毛,中脉白色而粗厚,边缘粗糙。茎秆和叶片经常见到大小不一的褐色斑。茎秆和叶形态 特征参见图A.5和A.6。 4.1.3.3 根状茎 地下具匍匐根状茎发达,分布深度一般为5 cm-40 cm,少量深的可达50 cm-70 cm。根状茎直径为0.3 cm-1.8 cm,一般0.5 cm左右。根状茎各节除长有须根外,均有腋芽。根状茎长度随生长时间延长而增 加。根状茎形态特征参见图A.7。 4.2 与假高粱形态相似物种的特征 与假高粱形态相似物种的特征见附录G。 5 监测区的划分 以县级行政区域作为发生区与潜在发生区划分的基本单位。县级行政区内有假高粱发生,无论发生 面积大或小,该区域即为假高粱发生区。潜在发生区为已知发生区以外的适生区域。 6 监测方法与结果计算 6.1 发生区的监测 6.1.1 监测点的确定 在开展监测的行政区域内,依次选取20%的下一级行政区域直至乡镇(有假高粱发生),每个乡镇 选取3个行政村,设立监测点。假高粱发生的省、市、县、乡镇或者村的实际数量低于设置标准的,只 选实际发生的区域。 6.1.2 监测内容 监测内容包括假高粱的发生面积、危害级别、生态影响、经济危害等。 6.1.3 监测时间 每年进行不少于2次监测调查。根据假高粱在监测区的生长发育情况在最容易发现的时期确定监测 时间,2次监测调查的时间间隔3个月以上。 6.1.4 群落调查方法 6.1.4.1 样方法 6.1.4.1.1 在监测点选取1-3个假高粱发生的典型生境设置样地, 在每个样地内选取20个以上的样方, 农田及草本群落样方面积1 m2,取样可采用随机取样、规则取样、限定随机取样或者代表性样方取样等 方法。 6.1.4.1.2 对样方内的所有植物种类及假高粱的覆盖度进行调查,调查的结果按附录 B 的要求记录和 整理。 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 T/HNBX 134—2022 3 6.1.4.2 样点法 6.1.4.2.1 在监测点选取 1-3 个假高粱发生的典型生境设置的地块,随机选取 1 条或 2 条样线,每条 样线选 50个等距的样点。附录 C给出了假高粱常见的一些生境中样线的选取方案,可参考使用。 6.1.4.2.2 样点确定后,将具有标志功能的插牌或竹签等插入地表,插入点半径 10 cm 内的植物为该 样点的样本植物,调查样点内的所有植物并按附录D 的要求记录和整理。 6.1.5 发生面积与经济损失调查方法 6.1.5.1 采用踏查结合走访调查的方法,调查各监测点中假高粱的发生面积与经济损失,根据所有监 测点面积之和占整个监测区面积的比例,推算假高粱在监测区的发生面积与经济损失。 6.1.5.2 对发生在农田、果园、荒地、绿地、生活区等具有明显边界的生境内的假高粱,其发生面积 以相应地块的面积累计计算,或划定包含所有发生点的区域,以整个区域的面积进行计算;对发生在草 场、森林、铁路公路沿线等没有明显边界的假高粱,持 GPS 仪沿其分布边缘走完一个闭合轨迹后,将 GPS 仪计算出的面积作为其发生面积,其中,铁路路基、公路路面的面积也计入其发生面积。对发生地 地理环境复杂(如山高坡陡、沟壑纵横),人力不便或无法实地踏查或使用GPS 仪计算面积的,可使用 目测法。也可以通过无人机定位计算,或通过咨询当地国土资源部门或者熟悉当地基本情况的基层人员 获取其发生面积。 6.1.5.3 在进行发生面积调查的同时,调查假高粱危害造成的经济损失情况。经济损失估算方法参见 NY/T 1861的方法。 6.1.5.4 调查结果按附录 C 的要求记录。 6.1.6 生态影响评估方法 6.1.6.1 假高粱的生态影响评价按照 NY/T 1861 的规定进行。 6.1.6.2 在生态影响评价中,通过比较相同样地中假高粱及主要伴生植物在不同监测时间的重要值的 变化,反映假高粱的竞争性和侵占性;通过比较相同样地在不同监测时间的生物多样性指数的变化,反 映假高粱入侵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6.1.6.3 在监测中采用样点法时,不计算群落中植物的重要值,通过生物多样性指数的变化反映假高 粱的影响。 6.2 潜在发生区的监测 6.2.1 监测点的确定 在开展监测的行政区域内,依次选取20%的下一级行政区域至地市级,在选取的地市级行政区域中 依次选择20%的县(均为潜在分布区)和乡镇,每个乡镇选取3个行政村进行调查。县级潜在分布区不足 选取标准的,全部选取。在高风险场所及周边应额外设立监测点。 6.2.2 监测内容 在潜在发生区监测到假高粱发生后,应立即全面调查其发生情况并按照6.1规定的方法开展监测。 6.2.3 监测时间 根据离监测点较近的发生区或气候特定与监测区相似的发生区中假高粱的生长特性, 或者根据现有 的文献资料进行估计,选择假高粱可能开花的时期进行。 6.2.4 调查方法 6.2.4.1 踏查结合走访调查 对距离假高粱发生区较近的区域、江河沟渠上游为假高粱发生区的区域、与假高粱发生区有频繁客 货运往来的地区,应进行重点调查,可适当增加踏查和走访的频率(每年2次以上);其他区域每年进 行1次调查即可。调查结果按附录E格式记录。 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 T/HNBX 134—2022 4 6.2.4.2 定点调查 对港口、机场、园艺/花卉公司、种苗生产基地、

pdf文档 T-HNBX 134—2022 假高粱监测技术规程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7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7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T-HNBX 134—2022 假高粱监测技术规程 第 1 页 T-HNBX 134—2022 假高粱监测技术规程 第 2 页 T-HNBX 134—2022 假高粱监测技术规程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思安 于 2022-12-13 11:45:44上传分享
友情链接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