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收录各省市地方标准 提供单次或批量下载
ICS 67.120.30 B51 DB35 福 建 省 地 方 标 准 DB35/ 1171—2011 斜带石斑鱼种质标准 The germplasm of Epinephelus coioides 2011 - 07 - 01 发布 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2011 - 10 - 01 实施 发 布 DB35/ 1171—2011 前 言 本标准按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的起草规则编写。 本标准为强制性标准。 本标准由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厦门大学海洋与环境学院、漳州市水产技术推广站。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丁少雄、尤颖哲、王军、王颖汇、杜佳莹、陈晓峰。 I DB35/ 1171—2011 斜带石斑鱼种质标准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的学名与分类、生长与繁殖特性、形态特征鉴 定标准、遗传学特性及所遵循的检测方法、检测规则与结果判别标准。 本标准适用于斜带石斑鱼的种质检测与鉴定。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8654.3-2008 养殖鱼类种质检验 第3部分 性状测定 GB/T 18654.4-2008 养殖鱼类种质检验 第4部分 年龄与生长的测定 GB/T 18654.6-2008 养殖鱼类种质检验 第6部分 繁殖性能的测定 GB/T 18654.12-2008 养殖鱼类种质检验 第12部分 染色体组型分析 GB/T 18654.13-2008 养殖鱼类种质检验 第13部分 同工酶电泳分析 GB/T 18654.14-2008 养殖鱼类种质检验 第14部分 DNA含量的测定 GB/T 18654.15-2008 养殖鱼类种质检验 第15部分 RAPD分析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性反转 有功能的雌性斜带石斑鱼个体转变成有功能的雄性性别个体的现象。 4 4.1 名称与分类 名称 学名:斜带石斑鱼 Epinephelus coioides 4.2 分类 辐鳍亚纲(Actinopterygii),鲈形目(Perciformes),鲈亚目(Percoidei),鮨科(Serranidae), 石斑鱼亚科(Epinephelinae),石斑鱼属(Epinephelus)。 5 分布与生态习性 1 DB35/ 1171—2011 斜带石斑鱼主要分布在热带、 亚热带的印度-西太平洋沿岸海域,栖息于海水的中上层,底质类型 为岩礁及河口泥沙。 其耐受温度为16℃~39℃,适温范围为23℃~33℃,盐度范围在5~35之间。肉食性鱼类。 6 形态特征 6.1 外部形态 体延长,头背部斜直,眶间区微突;眼小,短于吻长;口大,上下颌前端具小犬齿或无,两侧齿细 尖,下颌齿2列~3列;鳃耙数随着个体成长而逐渐减少;前鳃盖骨后缘具锯齿,下缘光滑;鳃盖骨后缘 具3扁棘;体被细小栉鳞;背鳍鳍棘部与软条部相连,无缺刻;末端延伸不及肛门;胸鳍、尾鳍圆形。 头部及背部棕褐色,腹部淡白;头部、体侧及奇鳍散布许多不大于瞳孔的橙红色或红褐色小点,斑 点随生长而相对变小;体侧另具5条不显著、不规则、斜行并在腹侧分叉的暗横带,第一条横带位于背 鳍硬棘部分的前方,最后一条横带在尾柄上。 斜带石斑鱼的外部形态见图1。 图1 6.2 可数性状 6.2.1 背鳍鳍式 D. Ⅺ-14~16。 6.2.2 臀鳍鳍式 A. Ⅲ-7~8。 6.2.3 胸鳍 P. 19~21。 6.2.4 腹鳍 V. I-5。 6.2.5 2 尾鳍条数 斜带石斑鱼外形 DB35/ 1171—2011 C. 21。 6.2.6 侧线鳞数 58~65。 6.2.7 第一鳃弓外侧鳃耙数 8~10+14~17。 6.3 可量性状 体长为体高的2.9倍~3.7倍;体高为体宽的1.4倍~2.0倍;体长为头长的2.3倍~2.6倍;头长为眼 径的5.0倍~6.2倍;上颌长为吻长的1.8倍~1.9倍,为眼径的2.1倍~3.2倍。 6.4 内部构造特征 6.4.1 鳔 鳔无鳔管,1室。 6.4.2 幽门盲囊数 自基部计算约40个~50个,其中4个~10个具有分支。 6.4.3 脊椎骨总数 23枚~24枚,其中躯椎10枚~11枚,尾椎13枚。 6.4.4 腹膜 腹膜为黄褐色。 7 生长与繁殖 7.1 生长 7.1.1 生长方程式 斜带石斑鱼的体长、体重的生长方程式分别见式(1)和式(2) L=65.255[1-e-0.420(t+0.547)] W=6017.24[1-e-0.420(t+0.547)]3.342 式中: L——体长,单位为厘米(cm); W——体重,单位为克(g); t ——年龄,单位为龄(龄)。 7.1.2 ......... (1) .................. (2) 不同年龄斜带石斑鱼体长体重实测值 不同年龄斜带石斑鱼体长、体重实测值见表1。 3 DB35/ 1171—2011 表1 不同年龄组斜带石斑鱼个体体长、体重实测值 年龄(龄) 1龄 2龄 3龄 4龄 5龄 体长,cm 31.1 43.1 50.2 55.7 58.9 体重,g 521.9 1527.2 2632.5 3254.1 4433.7 7.1.3 体长与体重关系式 斜带石斑鱼体长与体重的关系式见式(3): W=0.006L3.318 式中: W——体重,单位为克(g); L——体长,单位为厘米(cm)。 7.2 .................... (3) 繁殖特性 7.2.1 性成熟年龄 斜带石斑鱼雌鱼3龄以上开始性成熟;5龄以上雌鱼开始具有性反转能力。 7.2.2 怀卵量 85万粒/尾~300万粒/尾。 7.2.3 产卵期 主要产卵期3月到8月,产卵水温25℃~30℃,分批产卵。 7.2.4 受精卵特征 卵径0.78+0.16mm,浮性卵。 7.2.5 胚胎发育过程 在水温25℃下,胚胎发育过程大约持续28小时左右,主要分为卵裂期(见资料性附录A.1图a:2-10)、 囊胚期(见资料性附录A.1图a:11-12)、原肠胚期(见资料性附录A.1图a:13-15;资料性图b:1)、神 经胚期(见附录A.1图b:2-4)、器官形成期(见附录A.1图b:5-15)等5个阶段。 7.2.6 初孵仔鱼特征 初孵仔鱼全长1.3mm~2.4mm,在水温25℃下,孵出后54小时左右开始开口摄食。 (见资料性附录A.2) 8 遗传学特性 8.1 8.1.1 8.1.2 4 细胞遗传学特性 染色体数:2n=48 核型公式:2n=2sm+46t;NF=50。 DB35/ 1171—2011 中期分裂相及组型见图2。 (a为 中期分裂相;b为组型图) 图2 8.2 中期分裂相及组型图 生化遗传特征 8.2.1 肌肉组织同工酶谱型 斜带石斑鱼肌肉组织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6PDH)的谱型见图3。 图3 8.2.2 斜带石斑鱼肌肉组织 G6PDH 电泳图谱 群体遗传特性 采用水平凝胶电泳技术,对台湾海峡的斜带石斑鱼45个个体进行了同工酶分析,斜带石斑鱼群体的 多态位点百分率P为18.5%,有效等位基因平均数Ne为1.185,平均杂合度的观测值Ho为0.0469,预期值 He为0.0622。 8.3 分子遗传学特征 8.3.1 斜带石斑鱼 DNA 含量 2C=2.50±0.09 pg 8.3.2 随机扩增多态性 DNA(RAPD) 5 DB35/ 1171—2011 8.3.2.1 斜带石斑鱼 RAPD 图谱 斜带石斑鱼RAPD图谱见图4。 (随机引物519,序列为:CCTCCTCATC) 图4 8.3.2.2 斜带石斑鱼 RAPD 图谱 群体遗传特性 台湾群体内个体间的遗传相似系数F在0.6010~0.8150之间,平均遗传相似系数F为0.7152。(所使 用的随机引物及扩增结果见资料性附录B) 8.3.2.3 斜带石斑鱼与点带石斑鱼的 RAPD 鉴别 斜带石斑鱼与点带石斑鱼的RAPD鉴别图谱如图5所示,斜带石斑鱼特异性RAPD标记如图中箭号所示, 大小为780bp的DNA片段。 (随机引物1038,序列为:TCGCGGAACC,M为分子量marker DL2000,1~5为点带石斑鱼,6~10为斜带 石斑鱼) 图5 8.3.3 斜带石斑鱼与点带石斑鱼的 RAPD 鉴别图谱 斜带石斑鱼 DNA 条形码 斜带石斑鱼条形码靶基因为ND2基因,全序列共809个碱基,斜带石斑鱼种内的序列歧异度 D ≤ 1.0%,与种间的同源序列差异极显著(p<0.01)。斜带石斑鱼DNA条形码序列见图6。 6 DB35/ 1171—2011 图6 9 斜带石斑鱼 DNA 条形码序列图 检验方法 9.1 性状检测 按GB/T 18654.3-2008执行。 9.2 生长与繁殖测定 按GB/T 18654.4-2008执行,按GB/T 18654.6-2008执行。 9.3 染色体的检测标准 按GB/T 18654.12-2008执行。 9.4 同工酶检测标准 9.4.1 样品制备、电泳分析 样品制备、电泳分析按GB/T 18654.13-2008执行。 9.4.2 结果计算 多态位点比例(P)、平均杂合度观察值(Ho)、平均杂合度期望值(He)、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分 别按式(4) ~(7)计算: P = N1 / n ......... (4) 式中: P ——多态位点比例; N1——多态位点数; n——检测位点总数。 7 DB35/ 1171—2011 Ho=(∑H1) / n ................... (5) 式中: Ho ——平均杂合度观察值; H1 ——多态位点杂合度观察值; n——检测位点总数。 2 He=(∑1 - pi ) / n ................ (6) 式中: He ——平均杂合度期望值; pi ——某基因位点的基因频率; n——检测位点总数。 9.5 DNA 含量的测定标准 按GB/T 18654.14-2008执行。 9.6 RAPD 检测标准 9.6.1 DNA 的提取、PCR 扩增 DNA的提取、PCR扩增按GB/T 1865

pdf文档 DB35- 1171-2011 斜带石斑鱼种质标准 福建省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20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20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DB35- 1171-2011 斜带石斑鱼种质标准 福建省 第 1 页 DB35- 1171-2011 斜带石斑鱼种质标准 福建省 第 2 页 DB35- 1171-2011 斜带石斑鱼种质标准 福建省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28 02:32:29上传分享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