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收录各省市地方标准 提供单次或批量下载 点击 加入 标准互相分享 微信群
ICS 65.020.40 CCS B 61 四 DB51 川 省 地 方 标 准 DB51/T 2735—2020 川金丝猴监测技术规范 2020 - 12 - 17 发布 四川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2021 - 01 - 01 实施 发 布 DB51/T 2735—2020 目 次 前言 ................................................................................ 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监测技术 .......................................................................... 1 附录 A(资料性) 川金丝猴种群分布的访问调查表 ....................................... 10 附录 B(资料性) 川金丝猴栖息地记录表 ............................................... 11 附录 C(资料性) 川金丝猴种群结构记录表 ............................................. 12 附录 D(资料性) 川金丝猴及其栖息地受威胁因素及影响程度调查表 ....................... 13 附录 E(资料性) 川金丝猴保护现状调查表 ............................................. 14 附录 F(资料性) 川金丝猴栖息地周边社会经济调查表 ................................... 15 附录 G(资料性) 川金丝猴栖息地植物样方调查表 ....................................... 16 附录 H(资料性) 川金丝猴栖息地植物物候监测记录表 ................................... 17 附录 I(资料性) 川金丝猴行为取样记录表 ............................................. 18 附录 J(资料性) 16 对川金丝猴微卫星引物 ............................................ 19 I DB51/T 2735—2020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由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提出、归口并解释。 本文件起草单位:西华师范大学、四川省自然保护地工作总站、四川省野生动物资源调查保护站、 四川大学、白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黎大勇、李静、杨旭煜、顾海军、朱敏、杨坤林、杜一平、刘世昌、金贵祥、 冷志成、施小刚、胡杰、唐赟、闫香慧。 本文件首次发布。 II DB51/T 2735—2020 川金丝猴监测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四川省川金丝猴的种群及栖息地调查、家域、栖息地利用、食物组成、食物资源的可 获得性、日活动时间分配、个体识别及遗传多样性评估。 本文件适用于四川省川金丝猴的监测工作。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文件没有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栖息地 habitat 川金丝猴维持其生存所必须条件的具体区域,包括了所有生态因子。 3.2 家域 home range 川金丝猴日常活动长期占据的区域。 3.3 食物 food 满足川金丝猴机体正常生理和生化能量需求,并延续正常寿命的物质。 3.4 微卫星序列 microsatellite sequence 基因组中由1-6个核苷酸为基本重复单元组成的DNA串联重复序列,也称为短串联重复序列(Short tandem repeats,STR)或简单重复序列(Simple sequences repeats,SSR)。在个体间重复次数发生 变化的多态性微卫星位序列,可以作为微卫星标记使用。 3.5 粪便样品 feces sample 用于提取DNA的川金丝猴新鲜粪便。 4 监测技术 4.1 种群及栖息地调查 4.1.1 抽样方法及强度 1 DB51/T 2735—2020 访问调查了解当地川金丝猴历史分布,在调查区域地图上标出川金丝猴的活动位点,结合川金丝猴 2 集群活动和季节性的迁移规律,及川金丝猴家域(一个数量为100只的川金丝猴群家域达10 km )、栖 息地利用(川金丝猴具有季节性海拔迁移特点)和猴群利用家域核心区域等特点,拟定重点调查区域。 调查区域包括川金丝猴栖息地的不同海拔梯度和不同植被类型。 4.1.2 分布调查 通过访问调查、文献资料查询以及林业部门提供的信息,了解调查区域川金丝猴历史分布情况,填 写《川金丝猴种群分布的访问调查表》(见附录A中表A.1)。根据历史数据确定川金丝猴潜在分布地点 并在地图上标出。 4.1.3 栖息地调查 4.1.3.1 数据记录 通过野外调查,结合植被类型和海拔状况,每间隔100 m,填写一张《川金丝猴栖息地记录表》(见 附录B中表B.1)。同时,根据川金丝猴实体或活动痕迹的信息,记录地理位置(经纬度、海拔),地形 地貌(坡度、坡向、坡位)、植被类型、乔木种类、郁闭度等,填写《川金丝猴栖息地记录表》(见附 录B中表B.1)。 4.1.3.2 生境质量评价及分类 选择逻辑斯蒂格式输出MaxEnt模型的预测结果。根据20次重复后MaxEnt输出的平均生境适宜度指数 (HSI)对研究区域川金丝猴的生境质量进行评价。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中以最大约登指数(Youden’s index)和TPT平衡阈值(Balance training omission, predicted area and threshold value logistic threshold)对模型预测分布图进行重分类,将生境分为不适宜生境(unsuitable habitat)、次适宜 生境(sub-suitable habitat)和适宜生境(suitable habitat)三类。 4.1.3.3 栖息地大小计算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计算研究区域及保护区各功能区川金丝猴各级别栖息地的面积大小。 4.1.4 种群数量调查 4.1.4.1 调查时间及频率 种群数量调查每年集中开展2次。一次在食物丰富的5月~7月;一次在食物匮乏的11月~2月。结合 2次调查的数据,计算川金丝猴的种群数量。 4.1.4.2 猴群的计数 通过调查过程中发现的猴群活动痕迹(如粪便、食物残留、折断的大树枝)来判断猴群有无;发现 猴群时,采用多人对不同年龄/性别组个体直接计数和拍摄视频后回放分析计数,对猴群直接计数;不 能直接计数时,通过计数猴群中的成年雄猴来判断猴群的数量,并填写《川金丝猴种群结构记录表》 (见 附录C中表C.1)。 4.1.5 受威胁状况调查 根据调查过程中发现的人为活动痕迹(开矿、建筑、修路、旅游、放牧、偷猎、采伐、挖药等), 自然灾害(地震、火灾、洪灾等)以及森林病虫害等,记录强度和时间,填写《川金丝猴及其栖息地受 2 DB51/T 2735—2020 威胁因素及影响程度调查表》(见附录D中表D.1),依据强、中、弱三个等级对川金丝猴及其栖息地的 受威胁、干扰状况进行评估。 4.1.6 保护现状调查 4.1.6.1 保护现状判断 通过猴群对调查人员的反应、调查人员接近猴群的距离、猴群活动范围与村庄的距离、以及徒步调 查过程中发现猎杀野生动物的套索数量,来判断猴群的保护状态。 4.1.6.2 数据记录 记录调查区域川金丝猴种群保护措施、栖息地保护设施及面积、救护繁育等,并填写《川金丝猴保 护现状调查表》(见附录E中表E.1)。 4.1.7 社会经济调查方法 调查访问了解猴群周边社区一年在森林中的主要经济活动;调查猴群分布周边村庄的农业基础资料 (家庭数、人口、耕地、牲畜),家庭各种收入等,分析村民主要生产生活方式以及人口对环境的压力, 并填写《川金丝猴栖息地周边社会经济调查表》(见附录F中表F.1)。 4.2 家域 4.2.1 猴群跟踪 清晨(06:00 - 06:30)出发,发现猴群后,进行全天跟踪,直到猴群傍晚(18:00-19:00)进 入夜宿地为止。在距离猴群30 m~50 m的地方,使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来确定猴群的具体位置、使用海 拔表记录猴群的海拔高度,同时记录猴群活动地的植被类型、坡度和坡向等地理因子。发现猴群距离较 远(>100 m)时,则使用测距仪、全球卫星定位系统一起来确定猴群的具体位置,并通过望远镜观察 确定猴群位点的植被类型。 4.2.2 数据记录及统计 记录位点、海拔、植被类型及猴群在某一位置停留的时间(每隔30 min记录一次猴群的位置)。数 据统计时以30 min为利用某地1次为单位,计算猴群利用家域中不同位置的强度。同时也记录猴群活动 过后留下的遗迹(粪便、折断的树枝、吃剩的食物、留下的脚印等)和猴群曾经活动(通过询问向导) 的位点、海拔、植被类型。只要猴群进入过某个区域,就将这个区域算在家域之内。在计算种群密度和 生物量时,采用的平均个体重量为9.1 kg。 4.2.3 家域的分析计算及制图 采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计算川金丝猴的家域并制图。 4.2.4 家域中不同地域的利用强度调查 设定250 m×250 m的网格,通过统计对每个网格的利用频次,来调查猴群对家域中不同地域的利用 2 强度(进入网格数×0.0625 km )。 4.3 栖息地利用 4.3.1 样方设置 3 DB51/T 2735—2020 在川金丝猴活动区域内,海拔每升高100 m设置一个20 m×20 m的样方,样方从低海拔到高海拔,并 覆盖区域的主要植被类型,穿越川金丝猴活动的整个区域;同时在发现猴群活动区域的地方设置20 m× 20 m的样方,样方数量80个适宜。 4.3.2 栖息地生态因子分级 在设置的样方中使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记录样方的点位,并调查样方的海拔、

pdf文档 DB51-T 2735-2020 川金丝猴监测技术标准 四川省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22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22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DB51-T 2735-2020 川金丝猴监测技术标准 四川省 第 1 页 DB51-T 2735-2020 川金丝猴监测技术标准 四川省 第 2 页 DB51-T 2735-2020 川金丝猴监测技术标准 四川省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09-30 15:12:38上传分享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